首页 > 文山概况 > 文山概况 > 仡佬族
仡佬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文山州的仡佬族人口为0.15万人。散居于麻栗坡、砚山、富宁等县,大多数居住在边远山区,极少数与其他民族杂居在平坝河谷地区。  

仡佬族是古代“僚”的一支,称呼有“鸠僚”、“山僚”、“仡僚”、“葛佬”、“仡佬”等,自称为仡佬、图里、牙克、哈佬等。  

唐朝时期,仡佬族分布在四川省宜宾地区和泸州南部地区以及贵州省与四川接壤的西部地区,《新唐书·南蛮传下》记载:“戎泸间有葛僚,居依山谷林箐,逾数百里”。这个记载中的戎,即是四川宜宾地区,泸即是四川泸州南部与贵州省西部,葛僚即是仡佬族。  

宋朝时期,仡佬族在湖南省和贵州省境内均有分布,南宋朱辅著的《溪蛮丛笑》一书中有记载,五溪地区有苗、瑶、僚、仡佬等族。(五溪即今湖南省与贵州省东部连接地带)。  

元朝时期,整个贵州省境内与四川省、云南省三省交界地区,均有仡佬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元史·地理志》记载,贵州西部普定路的仡佬族分别与彝族、苗族杂居。  

明朝时期,贵州全省各地均有仡佬族聚居或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处。明代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和嘉靖年间的《贵州通志》等史书均有明确记载。  

清朝初期,仡佬族开始从贵州省陆续迁入文山州的广南、麻栗坡、富宁、砚山、马关等县定居,多与汉、壮、苗、彝、布依等民族杂居,按其服饰的不同色彩,分为白仡佬、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对外统称为仡佬族。如今传承的大多是青仡佬的服饰。  

1957年,文山州仡佬族划归彝族,1984年恢复了仡佬族的民族成分。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文山州仡佬族刚从贵州迁来时都讲仡佬语,解放初期尚有少数人能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皆通用汉语。  

文山州仡佬族的节日节庆与汉族和杂居地的民族一样隆重。春节一般都要宰猪、杀鸡、舂饵块、推吊浆粑等,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跳弦子舞狂欢,热闹非凡。农历正月十四或十五,每家每户都要杀鸡祭祖,传承祖训。    

网站地图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通信地址:文山市华龙北路2号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举报邮箱:wszzfw@163.com
投稿邮箱地址及电话:wszzfw@163.com,0876-3990249;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及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6-3990268
ICP备案号: 滇ICP备050003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