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铸就奋进跨越新文山 > 正文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西畴县“十图”绘出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2024-09-24 11:26  来源:州委统战部  【字体:     打印

近年来,西畴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弘扬践行“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广泛动员各族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大胆实践,在感恩奋进征途中苦干实干,用实际行动诠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大好局面,共同谱写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西畴新篇章。

图一:西畴县第一区长菁乡全体苗族群众敬赠中央访问团的手工麻制锦旗及西畴县两次获得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集体)表彰的奖牌。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20世纪50年代,西畴县第一区长菁乡全体苗族群众用麻布和彩线亲手制作了“民族平等”锦旗敬赠中央访问团,其中有“苗家得解放,感谢共产党,赶走反动派,苗家身得翻,毛主席像太阳”。质朴的话语表达了对党、对人民领袖最真挚的情感。西畴县作为集“革命老区、原战区”为一体的红色热土,各族群众已经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融入血液、深入骨髓。一直以来,西畴县强化责任担当、坚持守正创新,以创建“西畴精神”实践创新高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抓手,走出一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1994年西畴县获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19年中共西畴县委获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图二:西畴各族群众学习领悟毛主席光辉按语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生动实践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央视时政》。

1955年,毛主席对西畴县合作化运动由乱到治的经验典型材料题写了309字的光辉按语,让西畴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如磐石。进入新时代,西畴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西畴各项工作的主线,将西畴的各项工作都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纳入全县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和国民教育培训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县中小学校“开学第一课”重要内容;全面开展国家民委“道中华”栏目的学习宣传推介,自2018年以来,西畴县连续7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中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基础,全县人民始终牢记领袖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做到“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

图三:“西畴精神”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世纪90年代,西畴各族干部群众在与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过程中共同孕育形成了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

进入新时代,“西畴精神”不断丰富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巨大反响。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在《新征程面对面》中将“西畴精神”称为“当代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西畴精神”宣讲团获中宣部授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西畴精神”走进张桂梅思政大讲堂,“西畴精神” 群体获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做好民族工作宝贵经验时深刻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西畴县始终把“西畴精神”贯穿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共筑民族团结思想根基全过程,选树出党的二十大代表谢成芬、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刘超仁 、全国三八红旗手宗富春等一大批“西畴精神”典型人物,组成“西畴精神”宣讲团进城市、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开展宣讲,全县各族人民在弘扬践行“西畴精神”的过程中人心归聚、情感归依,凝聚起全县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图四: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

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西畴县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匹配,探索形成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的农村公路“四轮驱动”建设模式,实施326条(段)公路新建和提档升级,硬化农村公路876公里,全力解决好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平均公路密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极大地便利了群众生活,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疏通了血管动脉。

图五:水源性工程老胖箐水库和农田水利设施。

坚持把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探索推行引、建、蓄、管、活的“五法治水”模式,累计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58件,源头性解决了9.8万人饮水保障难题,有效破解石漠化山区各族群众饮水难题,群众集中供水率从71.59%提升到91.25%。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治水、管水、用水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交流。

图六:“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和改造后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探索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252平方公里,植树造林64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年均实施公益林保护61.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25.06%提高到如今的54.83%,森林蓄积量达344万立方米。因地制宜,促进西畴土地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推动粮食生产节本增效。高标准基本农田稳定了农民收益,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图七:西畴县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和园区企业专场招聘会。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面向东南亚出口贸易,实施重大项目,推动西畴工业经济发展换道超车,提出“低碳绿色+新兴科技+出口贸易”新型工业发展路子,引进IC封测+LED产业链以及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00亿元,可为各族群众新增就近就地就业岗位1万个,招商引资由“筑巢引凤”向“先引凤后筑巢”转变,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园区经济”转变。用科技创新为民族经济蓄势赋能,以经济发展为民族关系增效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真正被转化为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各族群众在创新发展实践中,正信心满怀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图八:西畴县三光国家石漠公园。

当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金山银山的“创造者”,全面实施“生态+”战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县GEP核算总值249.03亿元,良好的生态正在为西畴创造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成为各族人民的“绿色银行”和“幸福不动产”。2021年,西畴县荣获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

图九:西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兴社区。

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对居住偏远、生存环境恶劣的群众实施易地搬迁,全县共设置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7个,安置各族群众700户2742人,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创新推出“创业西畴”平台,鼓励群众进城创业就业;帮助广大群众稳定就业、就近就业的“幸福里”和“西畴零工市场”揭牌启用,助力农村人口在城镇实现就业,全县农村劳动力向东中部地区转移就业8.65万人,各族群众“大流动 、大融居”的状态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就业创业、安居定居。

图十:西畴县兴街镇“接诉即办”平台。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安全与发展,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坚持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创建“直播+互动”抖音普法新方式,抖音直播普法新方式获省委主要领导点赞并被云南省委政法委推广借鉴。坚持长期开展“千村普法、百村培训”活动,对全县干部群众开展全覆盖普法,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抓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落实配备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法律宣传员、法治副校长等;在村级推行“一约五会”“5分钱工程”“幸福超市”、探索形成“一约一卡一章一榜一单”自治联动机制,管住人、管住事,不断提升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广运用“四诊疗法”,“调”顺民意、“调”通民怨、“调”好民风、“调”出和谐,做到小事不出村,全县各类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8.8%,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从95.48%上升到97.03%。建立县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重点打造全县基层社会治理智慧管理综合体,建强全科网格,将基层党建、民生服务、综治维稳等服务事项实现一张网统管,研发优化“接诉即办”平台并在全州推广使用,实现群众“多头跑、重复跑”向“数据跑、信息跑”的转变,打通群众反映诉求“最后一公里”。自平台开通以来,累计注册用户62731人,收到诉求1837件,处理完成1829件,办结处理效率99.56%,办结满意率占96.31%。通过持续抓基层、打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西畴县创造了千村连续10年矛盾不出村、千村连续10年不发案的“西畴新现象”,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

(州委统战部)

网站地图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通信地址:文山市华龙北路2号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举报邮箱:wszzfw@163.com
投稿邮箱地址及电话:wszzfw@163.com,0876-3990249;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及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6-3990268
ICP备案号: 滇ICP备050003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