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
新华网刊发
《云南西畴:写好生态绿色文章 走出生态致富道路》
点赞西畴县从“石漠”变“绿州”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深度石漠化地区发展致富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全文报道如下
↓↓
新华网昆明 9月16日电 “‘石漠’变‘绿州’,‘天堑’变‘坦途’”“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走进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永不屈服”,见到最大的成果是处处青山……难以想象,这里曾被严重的石漠化困扰。
20世纪90年代初,西畴县石漠化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1.6%,人均耕地只有0.78亩,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存条件恶劣。1985年开始,西畴人民坚持开展石漠化治理,孕育了著名的“西畴精神”,谱写了石漠化治理的光辉篇章。近年来,西畴县以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为抓手、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业开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深度石漠化地区发展致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一片片猕猴桃林枝繁叶茂(9月15日摄)。新华网 刘起 摄
写好生态绿色文章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的通知》(第四批),向各地推荐1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西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位列其中,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的案例。此前,西畴县还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荣誉的获得离不开一代代西畴人接续奋斗,对于西畴来说,实干可以把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绿水,实干可以打破命运枷锁,把命运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
在具体工作中,西畴县按照“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开发”模式,通过修复森林植被、实施土地整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式,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将自然资源资产的生态价值转变为经济财富。
西畴县委书记黄明勇表示,今天的西畴,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关期、政策叠加的机遇期和后发赶超的奋斗期,西畴县将突出“小县大志气、小县大质量、小县大治理”,走出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的绿色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唱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主旋律。
文山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论坛现场(9月15日摄)。新华网 刘起 摄
走出生态致富道路
“绿水青山”连接生态环境保护,“金山银山”关乎社会经济发展。9月15日,以“文山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转化方式探索”为主题的文山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论坛在西畴县举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欢聚一堂,为西畴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把脉会诊、建言献策,共话经济发展与绿水青山共荣共生,共谋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
作为重度石漠化核心区的边陲小县,多年来,西畴县创新举措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生态立县”和“绿色经济”摆在核心位置,在更高起点、更高质量推动西畴的绿色发展。202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4亿元,绿色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80%以上。
西畴县兴街镇三光村,曾因“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如今行走在曾经石漠化最严重的三光片区,一片片猕猴桃林枝繁叶茂,不仅生态环境变绿了,而且村民也变富了,令人再难与老照片中那荒凉的石漠化景象联系起来。
猕猴桃挂满枝头(9月15日摄)。新华网 刘起 摄
“三光片区高原气候明显、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发展绿色有机猕猴桃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登树介绍,种植猕猴桃一年四季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于带动当地百姓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据介绍,今年西畴县三光片区猕猴桃基地产量将突破1000吨,按照市场价格,预计可带来1600万至1800万元的收益。
眼下正是猕猴桃成熟上市的季节,三光片区猕猴桃基地的小小猕猴桃如今结成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富了果农,兴了产业,绿了生态。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