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到地方考察,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都是他的关注重点。他曾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立体气候条件。近年来,文山州以高原特色农业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形成了以三七、蔬菜、肉牛、水果……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这些产业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还为文山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走进砚山县阿猛镇祖那村福之口蔬菜基地,只见翠绿的菜叶包裹着鲜嫩的菜心,在阳光下散发着独特的清香。工人们分工明确,动作娴熟,扒开茂盛的菜叶,一颗颗饱满的菜心便被迅速摘下,随后整齐堆放在一旁,等待背筐装车。整个采收现场忙碌而有序,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福之口蔬菜基地由砚山县阿猛福之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共流转土地2000亩,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1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主要种植菜心、白菜苔等优质蔬菜,最高可达亩产1500斤,蔬菜采收后,将通过冷链物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及长三角市场。蔬菜基地负责人郑桂亮介绍:“阿猛蔬菜基地二期工程将在5月竣工,1000亩高原特色蔬菜种植区主要种植玉米与枸杞菜。下一步,阿猛镇将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为农旅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创造条件。”
近年来,文山州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光、热、水、气条件,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为发展蔬菜种植拓展了空间,逐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截至目前,全州建有水肥一体化蔬菜基地59个,新增面积0.45万亩,累计建成9.6万亩。全州蔬菜播种面积20万亩,产量46万吨,预计供粤港澳大湾区9.4万吨。
围绕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文山州不断加大蔬菜产业的规划,印发《文山州打造100万亩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规划(2021—2025年)》《文山州打造200万亩辣椒基地建设规划(2021—2025年)》,指导蔬菜产业发展。大力搭建“文品出山”平台,促进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进京入沪入粤”,不断擦亮文山蔬菜品牌。目前,全州蔬菜“三品一标”认证147个,同时强化引商入文、送“文菜”进大湾区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水利、综合交通、冷链物流、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南菜北运”“文菜入粤”保供能力和水平。
文山州草场饲料资源丰富,有1126万亩天然有效草场,22万亩人工改良草场,10.8万亩种草,年产144万吨农作物秸秆的资源优势,近年来,肉牛产业发展逐步从小散养到大规模,从合作社+农户养殖,到公司智慧管理,全产业链的肉牛产业正在形成。全州肉牛年存出栏常年稳居全省第2位。
文山高峰牛。文山州委宣传部 供图
为推动牛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以来,文山州先后制定印发了《文山州“十四五”现代肉牛产业发展规划》《文山州加快奶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文山州肉牛产业发展扶持方案》《文山州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大力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以“打造年出栏100万头肉牛基地”和“建成云南优质的奶源生产基地”为目标,发展一批适度规模养殖户,建设一批规模养殖场,打造商品化肉牛养殖基地。先后引进了云南乐牧牧业、云南海牧牧业、云南牛牛牧业等企业到文山投资奶牛、肉牛产业,培育壮大了云南牛旭、云南谷多、文山伊兴、云南中康等一批本地企业发展牛产业,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全州培育“十头重点户”2.16万户,“百头样板组”1449个、“千头专业村”161个、“万头示范乡”33个,规模养殖场达191个,在建肉牛产业项目20个。截至目前,全州建成肉牛屠宰深加工厂4个,年屠宰量达30万头。截至目前,全州牛存栏量102.11万头、出栏量16.27万头,肉产量2.0万吨。
走进文山市平坝镇,黑色遮阳网在山坡上绵延铺展,三七在其庇护下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这些源自山野的三七进入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后,经过洗烘、灌扎、提取等多道精细工序,摇身一变成为三七中药饮片、保健食品、日化用品等丰富多样的产品,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的华丽蜕变。
文山州是三七中药材的核心产区,被誉为“三七之乡”。2024年前三季度,文山州三七中药材种植在地面积245.24万亩,居全省第一位。以三七为主的中医药产业预计全年实现综合产值413亿元。
2024年以来,文山州以“文山之干”创造性做好三七种植、加工、交易、科研、品牌塑造等“文章”,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取得4个国字号、1项重大突破、1块金字招牌新成绩,为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万寿菊是文山州发展的特色农业之一,具有生长周期短、花期长的优势,花瓣富含天然叶黄素,多用于食品、制药等工业方面,既有观赏价值,又能为花农打开一条致富新路子。
文山州万寿菊州域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位,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0%,全省的60%,已成为全国全省的万寿菊重要产业基地。从万寿菊提取后产出的万寿菊浸膏可用作食品添加剂、着色剂等,产业链相对完整,是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初步统计,2024年,文山州丘北县、文山市、马关县、麻栗坡县等万寿菊种植面积已达34.5万亩,年产值可达6.5亿多元,带动周边3.4万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吸引了许多外出务工劳动者回乡就业。
红参果实现从“野果”到“金果”的逆袭
马关县的红参果产业是文山州特色农业的又一亮点。2024年,全县红参果种植面积达1.01万亩,预计产值超1.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参果种植基地。
马关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推动红参果规模化种植。红参果的种植成本每亩约8000元,但收益可观,带动了当地3000多人就业,人均日收入达100元。
通过举办红参果文化节和利用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马关红参果迅速走红全国。与盒马鲜生、美团等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仙人掌产业也是文山州高原特色农业之一,近年来,文山市庄子田村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发展可食用型仙人掌产业,把自然禀赋劣势变为产业发展优势,点“石”成“金”,实现石漠化治理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
2023年庄子田村共发展仙人掌种植3000亩,通过建设加工厂和开发仙人掌系列产品,如仙人掌酒、酵素、化妆品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注册“菁啊妞”商标后,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31个省市,实现以仙人掌为主的绿色产业产值1000万余元,户均增收10万余元,示范带动文山市、砚山县、马关县、广南县等多个县(市)、乡镇种植1万余亩,是全国仙人掌种植面积最大、产值最高的村,闯出了中国仙人掌第一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路,逐步呈现出生态美、产业兴、群众富的良好局面。
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链条完备……如今,一个个具有文山地域特色的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在七乡大地开花结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文山州将继续在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挖掘潜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市场空间,让文山的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贡献更为强大的力量。
(刘虹 文鸿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