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生态环境 > 正文

文山州生态环境局关于麻栗坡县董干光伏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查情况的公示

2024-01-31 17:37  来源:文山州生态环境局  【字体:     打印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文山州生态环境局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1月31日-2024年2月5日,公示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5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0876-30373790876-2190850(州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受理窗口)

通信地址:文山市河西路38号文山州生态环境局

邮 编:663099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

麻栗坡县董干光伏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麻栗坡县董干光伏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

建设单位:中广核新能源(麻栗坡)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杨万乡、金厂乡、八布乡

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占地:占地面积为21232.2m2,其中永久占地10332.2m2,临时施工场地占地9700m2,牵张场占地1200m2

建设内容:本项目建设内容仅为输电线路工程,输电线路起于董干光伏项目新建220kV升压站,止于云海风电场(大王岩风电场下金厂片区)220kV升压站,采用1×JL/LB20A-300/40型铝包钢芯铝绞线,建设220kV单回路架空线路37km。

项目投资:总投资5267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77万元,占总投资的1.46%。

一、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和防治措施

(一)施工期

1.废气

施工期大气污染主要为施工扬尘及施工机械废气,施工扬尘主要来源于基础开挖、材料运送和卸货、现场清理、料场风动扬尘等环节,场地、道路在自然风作用下产生的扬尘一般影响范围在100m以内。通过采取定时洒水降尘,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件进行分类、分规格存放,散体物料采取挡墙、覆盖,易产生粉尘的水泥等材料在库房或密闭容器内存放,施工区裸置6个月以下的土方采取覆盖、压实、洒水,运输物料采用密闭车辆,建筑材料加盖帆布等措施,可减少施工扬尘对外环境的影响。

施工机械废气主要来源于运输车辆及其他燃油机械施工时产生的尾气,在露天发散,每个施工点产生的燃油废气较少,经大气稀释后对外环境影响较小,随着施工期结束,影响消失。

2.废水

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及砂浆拌合生产设备冲洗废水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由于施工点较为分散,项目不设置集中式施工生活场所,施工人员施工期间食宿自行处置,生活污水依托周围居民生活设施处置。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及砂浆拌合生产设备冲洗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用于施工区域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外环境影响小。

3.噪声

施工期噪声主要为施工设备噪声,噪声源强在90dB(A)左右。经环评预测,项目施工过程中在20m处能满足昼间《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即昼间≤70dB(A)。通过采取低噪声设备,装卸车辆经过村庄时限速,加强机械设备、运输车辆保养维修,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施工期噪声影响。

4.固体废物

施工固废主要包括建筑垃圾、施工弃土、生活垃圾等。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0kg/d,集中收集后,送至当地乡镇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建筑垃圾产生量约1.64t,混凝土、砂石、废砖块等不可回用的同填方一同回填,废弃导线、包装材料等可回收利用的进行回用。工程中产生的开挖土石方全部用于塔基区平铺回填利用。塔基产生的剥离表土采用编织袋装袋临时码放于塔基临时施工场地一角,后期用作塔基区及塔基临时施工场地恢复植被及复耕用土。

5.生态环境

(1)对植物影响:本项目线路对植被的影响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塔基永久占地改变原土地利用性质,原有植被将遭到破坏;二是塔基周边由于施工活动将对地表植被产生干扰,如放线将导致植被践踏,灌木和乔木等物种枝条被折断、叶片脱落等。环评认为:本项目线路路径选择时已尽量避让林木密集区,塔基尽量选择在林木较稀疏地带,在设计时对必须经过的森林密集区将尽量考虑采用高塔进行跨越,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和削枝(跨越乔木林按自然生长高度20m考虑)。评价区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椿5株,在红椿分布区域没有施工活动,工程建设对其无影响。评价区有3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易危种,不受工程影响。本项目塔基呈点状分散布置,不会连续占用草地、灌丛,也不会造成大面积草地、灌丛植被破坏。被占压的植物多数是当地的常见种,这些常见植物在项目区分布广,其部分个体会随着工程建设而消失,但因受影响的个体较少,物种种群结构不会受显著影响。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区域和塔基永久占地下方的植被在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下能逐步恢复其原有功能。

对策措施:1)施工过程尽量利用现有地形,采用最优施工方案,减少塔基占地面积;优化施工道路走向及边坡设计,尽量收缩边坡,优化线形,少占土地,场内外道路,除利用乡村道路,其他新建道路应根据项目运行后的使用功能合理制定恢复措施,预留的检修道路采取撒播种草措施进行恢复,其他部分应采用乡土树草种进行乔灌草恢复;施工生产生活区等临时设施占地区使用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覆土,恢复植被。2)禁止超计划占地,从源头上减少对植被和生态公益林的破坏。征占用林地和公益林必须得到林业主管部门的批准。加强施工管理,强化施工环境及水土保持监理职能,将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相关要求纳入招标设计中,承包商在工程开工前,须编制环境保护施工方案,并取得环境监理工程师的批准后,方可动工。3)及时有序地开展项目施工区植被恢复工作。为确保植被恢复措施的有效性,避免植被恢复过程中引发新的环境问题,在工程开工建设前,须根据工程区环境特点,制定植被恢复方案,且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4)植被恢复方案设计应遵循“恢复功效性强,经济可行”等原则,主要从修复区内植被生态功能的角度出发,重点考虑区内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环境及护路等生态功能和作用,同时,应体现与周边原有景观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相融性,禁止引入外来物种。进一步优化水保方案中提出的植物材料,选择符合项目区的乡土树种。5)植被恢复中选用当地的土著植物。6)对评价区调查到的5株红椿,应进行挂牌保护,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避免对其产生不利影响。7)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塔基尽量避让耕地和林地,最大程度降低对植被的破坏。合理规划施工便道、牵引场地、材料堆放处等临时场地,合理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的行走路线,避免对施工范围之外区域的植被造成碾压和破坏。在农田立塔时,可充分利用村村通道路以及田间小道;在山区林地立塔时,可利用山区防火林带、邻近线路检修道路等。8)线路经过林区时,采用高跨设计,避免大范围砍伐林木现象,施工中通过采用空中张力放线技术,减小放线通道的林木砍伐量。9)合理开挖,保留表层土,通过优化坡比,减少铁塔基础尺寸,从而缩小塔基占地,减少塔基开挖范围,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塔基开挖时应将表层土与下层土分开,暂时保存表层土用于今后的回填,以恢复土壤理化性质,利于植被的恢复,临时表土堆场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开挖土石方量以及砍伐量,及时清理临时垃圾,严禁就地倾倒覆压植被。10)为适应山丘塔位高差较大的地形,所有塔型均设置全方位高低腿,减少塔位平降基土方,避免塔位地表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达到既保护自然环境,又保护铁塔和基础安全的目的。铁塔全方位长短腿与不等高基础的配合使用,有效地解决了以前工程中常出现的小“簸箕”问题,做到少开挖或不开基面。11)在开挖的工程中,如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要及时报告当地林业部门。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松土、覆盖表层土;对塔位表层无植被或植被很稀疏的塔基,为防止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通过土地整治、表土覆盖,在“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下,选取当地优良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保证绿化栽植的成活率。

(2)对动物的影响:项目实施对陆栖脊椎动物有一定影响,将使动物的栖息和活动场所缩小,如小型穴居兽类和爬行类的洞穴、鸟类巢区的生境遭到破坏后,少数动物的繁殖将有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迫使原栖息在这一带的动物迁往其他生境适宜的地区,但不会导致任何物种的消失。两栖类动物会受到一定影响,种群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有大的波动,最后随着工程建设的结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种群会逐渐恢复。整个项目实施对野生动物影响以间接影响为主,对这些动物产生的影响不会导致其在当地的灭绝和密度大幅下降。

对策措施:1)优化临时设施布局,尽量避开工程占用植被较好的森林、灌丛,减小对动物生境的扰动,场内道路及塔基施工场地不宜过宽,以保证运输车辆安全通过及塔基施工即可。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对运行期不再使用的施工迹地、临时道路进行植被恢复或复耕,减少施工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及分割影响。2)设置保护生态环境的醒目宣传牌标,对施工人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制宣传教育,严禁施工人员捕杀项目周边出现的野生动物。3)加强水域保护。在水域附近路段施工时,由于水域及附近有两栖爬行类动物活动,因此要做好施工污水的处理工作,禁止将任何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施工材料的堆放也要远离水体,尤其是粉状材料与有害材料,运输材料时应做好遮挡,以免对这些动物的生境造成污染。4)合理安排,科学组织施工。野生鸟类和兽类大多是晨昏外出觅食,正午休息。为了减少工程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应做好施工方式和时间的计划,并力求避免在晨昏和正午进行噪声较大的施工活动,禁止夜间施工。5)在施工中,如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要及时报告当地林业部门,施工结束后应做好植被恢复工作,恢复动物生境。

(3)对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本项目水土流失重点部位为牵张场区和塔基区。其可能产生的危害有:一是影响塔基稳定,阻碍线路输送;二是破坏土地资源;三是对工程自身安全的影响;四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线性工程,占地面积较小,沿线植被区植被均为当地常见物种,分布广泛,占地范围较小且属于间隔式占地,所以项目的建设不会对沿线植被类型及分布造成大的影响。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严格落实各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及时恢复施工迹地植被,最大程度降低。

(4)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本工程位于麻栗坡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北侧,距离云海风电场升压站最近,最近直线距离约1.51km。工程位于麻栗坡下兴箐州级自然保护区北侧,距离云海风电场升压站最近,最近直线距离约14.157km。本工程位于麻栗坡、马关老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北侧,云海风电场升压站距保护区最近,最近直线距离约28.184km。

由于项目距保护区距离较远,因此对其基本无影响。

(5)对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影响

1)对主要保护对象产生的影响

本工程的97个塔基中,位于评价区东南部的24个塔基范围位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滇东南喀斯特东南季风阔叶林区”。两者重叠区域中没有涉及“滇东南喀斯特东南季风阔叶林区”的6个重点保护对象。因此,麻栗坡县董干光伏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对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东南喀斯特东南季风阔叶林区6个主要保护对象没有影响,对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东南喀斯特东南季风阔叶林区6个主要保护对象没有影响。

2)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项目在该区主要影响为针叶林生态系统和阔叶灌丛生态系统,占用面积较小,不会导致这两种生态系统在该区域消失,因此项目建设对滇东南喀斯特东南季风阔叶林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3)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项目在该区主要影响为暖热灌丛和热性稀树灌木草丛,受影响的多为该区域的常见种,这些物种在评价区广泛分布,项目的建设只影响个别植株,不会造成这些物种在该区域消失。项目建设期间,施工及噪声会将该区域的动物驱赶至其他区域,但不会造成区域动物的死亡,因此项目建设对滇东南喀斯特东南季风阔叶林区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6)跨越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影响分析

①生态红线不可避让性分析

本工程线路走向为自东向西,无论怎样做绕行,也无法避免穿越生态红线区域,其次地形为山地,植被以低矮灌木为主。根据地形条件及工程实施技术要求拟定南、北两条线路进行比选,线路情况如下所述:

方案一,北方案(推荐方案):线路由董干光伏电站220kV升压站向西北出线后左转向西走线,线路左转向西南走线至江铳村南侧,线路右转向西偏南走线经那腊新寨北侧至梅汤村东侧,线路右转向西北走线至铜厂西南侧,线路左转向西偏南走线经那龙南侧、者勒北侧至达嘎北侧,线路左转向西南走线跨越八布河,跨越八布河后线路右转向西偏北走线至独田村北侧,线路左转向西走线,在董米山跨越35kV下金厂-龙林线路,至那马村西北跨越110kV城东-龙林线路,跨越110kV线路后左转向西偏南走线经龙歪坡南侧至龙歪坡西南侧,线路右转向西北走线经毛山村北侧至田坝村东南侧,线路避让生态红线后左转向西南走线经过龙家湾东侧、菜子地东侧至新寨村北侧,线路左转向南偏西走线至上坝村西侧,在上坝村西侧跨越110kV城东-龙林线路,线路两次左转向南偏东走线,在下纸厂村东侧跨越35kV下金厂-龙林线路,跨越35kV线路后至云海风电场(大王岩风电场下金厂片区)220kV升压站西侧,线路左转进入云海风电场(大王岩风电场下金厂片区)220kV升压站,此方案线路路径长约37km,曲折系数1.21。

方案二,南方案(比较方案):线路由董干光伏电站220kV升压站向西北出线后两次左转向西南走线绕开基本农田,线路右转向西偏南走线至那宾村西北侧,线路左转向西南走线,经新扣懒村北侧至扣懒村北侧,线路左转向西南走线经那腊老寨东侧至那腊后山,线路右转向西偏南走线,经过紫胶厂北侧至大卡村西侧跨越江铳河,至达干北侧,线路右转向西偏南走线跨越八布河,线路继续向西偏南走线至那湾村南侧,线路右转向西偏北走线至哪灯村委会东侧,线路左转向西南走线至哪灯村北侧,线路右转向西偏南走线经过下奎布南侧至坝那北侧,线路右转向西偏北走线经过岩上村北侧至大火地村南侧,线路左转向西走线至水淹坪,线路右转向西偏北方向走线经龙潭村南侧至龙潭村东侧跨越35kV下金厂-龙林线路、线路经上响水北侧至皮纸厂北侧,线路左转向西南走线经过多次转向绕开生态红线范围、下金厂乡,跨越35kV下金厂-城东线路至云海风电场(大王岩风电场下金厂片区)220kV升压站北侧,线路经过2次左转进入云海风电场(大王岩风电场下金厂片区)220kV升压站,此方案线路路径长约36km,曲折系数1.18。

经过对线路路径方案比较,结合地理位置及沿线地形、地貌、交叉跨越等因素,本工程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优化,尽量避让了生态保护红线,线路无法完全避让麻栗坡县生态保护红线,推荐方案或比对方案均不可避免在生态红线或公益林内建设铁塔,推荐方案已尽最大限度减少树木砍伐及原始生态破坏,北方案为最优方案。

②环评分析,项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电力线路均对生态红线进行了避让,无法避让跨越生态红线的线路共181m,其中N57~N58塔基间跨越长度31m、N58~N59塔基间跨越长度31m+109m、N75~N76塔基间跨越长度5m、N91~N92塔基间跨越长度36m,所有塔基均避开生态红线区建设。

根据环评调查,跨越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调查未记录“南部边境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中各种珍稀动植物,也未发现其他珍稀保护植物、古树名木,且无实际占地,不会破坏该区域生态功能;塔基定位已尽可能的选择生态红线范围外植被较稀疏处,避开植被茂密区域,对线路走廊内不能避让的高大林木,采取高跨方案,禁止砍伐通道,以减少植被破坏,保护好现有植被及动物生境。工程塔基永久占地较小且分散。施工过程中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不设临时占地,减少对动植物生境的破坏,占地损毁植物和受影响动物多为区域常见物种,不会对区域生物多样性造成明显不利影响,因此输电线路在施工期对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其生境以及生物多样性影响较轻微。

对策措施:1)在充分避让相关规划区、规划工程和保证线路架设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输变线跨越的生态保护红线的处数及长度,同时临时施工用地尽可能避让林地、耕地,减少施工造成的扰动和破坏。2)施工期优化布置,临时施工用地选择植被稀疏的荒草地、灌草地或生产力较低的旱地、坡耕地。施工材料在塔基区铺垫防水布后临时堆放,临时占地不实施表土剥离,不破坏植被和土壤。3)在铁塔终勘定位时,请专业人员对塔基施工范围内的植物进行调查,如发现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对线路调整避让或移栽受保护的植物,同时上报林业主管部门。移栽时遵循就近移栽,并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负责养护,保证成活。4)严格控制施工范围表土进行剥离存放,用于绿化恢复;临时堆土及时回填,控制其堆存规模及范围;5)架线施工时,应提前选好牵张场地,确定牵、张机等大型机械和线材的摆放位置,对机械和材料的摆放位置范围铺设草垫或棕垫以及枕木,防止机械、材料的碾压而破坏地表植被。6)采用无人机放线,牵张技术紧线,保证架线过程中导线不在地面拖行,避免架线工程对影响地表植被的扰动破坏。对于无法避让的林区,采用小型塔,加大档距、抬升导线高度,以高跨方式通过,并充分利用山头、山包等有利地形抬升导线对地高度,保证线路对地弧垂距离树冠满足安全距离要求,不砍伐线路下方的树木。塔脚采用高低腿,避免基础面放坡,减少林木砍伐和植被破坏。7)开挖塔基基础时,应制定合理的放线开挖措施,尽量不降或少降基面,保留原地形和自然植被,山坡处应用编织袋将开挖的土块装好,并堆放整齐,防止土、石块顺坡丢弃,从而减少天然植被的破坏。8)在铁塔塔材堆放区、组装区及工器具堆放区铺设草垫或棕垫及枕木,防止塔材摆放、撬动组装作业时破坏地表植被。9)对于临时占地区域的表层土予以收集保存,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松土、覆盖表层土;在“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下,选用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植物种类选择当地乡土物种,重点考虑根量多、根域广、林冠层郁闭度高且水源涵养性能高的灌草物种。并加强后期养护和维护。10)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工作纳入工程监理中,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工作,积极配合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对跨越生态保护红线的导线放线施工应实行施工责任制,施工单位可设置兼职环保人员负责施工过程中环保措施的监督和落实,确保施工期相关环保措施得以有效落实。

在采取本评价提出的措施后,项目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较小,且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影响随之消失。

(7)对涉及公益林影响分析

经环评调查,项目不涉及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工程选址选线阶段已避让了国家一级公益林,占用的二级公益林等级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要求。已尽可能减少占用林地,结合地形、后期线路运行情况,全部输电线路共跨越国家级二级公益林地面和省级公益林地1333米,不涉及永久占地。

对策措施:1)建设方在施工期间尽量避免使用生态公益林地、节约集约利用林地。2)建设单位应按《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云南省公益林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向主管部门履行手续,落实补偿和保护工作。3)根据跨越的公益林区域的地形地貌及扰动情况,对临时占用的公益林区域内采取植物恢复措施。主要种植与公益林区域内相同的植被,对于不适合植树造林,进行大伯草籽绿化,水保提出选择当地主要物种进行混播,待施工期结束后需对施工期间造成破坏的区域恢复原貌,避免项目建设对公益林的影响。4)项目运行后要跟踪监测,加强对临时占用公益林区域内的植被(包括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管理与养护。5)线路采取高塔跨越架设,临时用地避开林木密集区域,尽量选择林间斑块无树木、稀树荒草地处,减少对公益林的影响。6)建设单位应根据林业用地的管理规定,按照“征占林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范围、面积进行作业,并办理相关手续,交纳森林资源补偿费,并对临时占用的部分进行施工后的恢复,避免超计划占用林地,严禁随意扩大占地范围,项目必须在取得林地征用审批手续的前提方可开工建设。

(二)运行期

1.电磁环境影响

通过环评预测,项目220kV输电线路均为架空线路,排列方式为单回路三角排列,输电线路通过非居民区及其附近导线最低允许高度为6.5m,在最不利塔型(2D1Z5-Z4)线下距地面1.5m高处最大工频磁感应强度为18.6679μT,通过居民区及其附近导线高度为7.5m时,在最不利塔型(2D1Z5-Z4)线下距地1.5m高处最大工频磁感应强度15.5855μT,导线设计最低架设高度为20m时,线下距地面1.5m高处最大工频磁感应强度为3.1295μT,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评价标准100μT的限值要求;项目220kV输电线路最不利塔型(2D1Z5-Z4)线下,距地1.5m高处,非居民区及其附近导线最低允许高度为6.5m时,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4625.1909V/m,满足非居民区评价标准限值10kV/m的要求,在最不利塔型(2D1Z5-Z4)线下,距地1.5m高处,居民区及其附近导线最低允许高度为7.5m时,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3668.7824V/m,满足居民区评价标准限值4kV/m的要求;线路设计最低高度20米时,线下距地1.5m高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669.9233V/m,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评价标准限值要求。

输电线路对电磁环境评价范围内的保护目标的最大工频电场强度值为359.1307V/m、最大工频磁感应强度值为1.2694μT,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工频电场强度4kV/m的限值要求和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的限值要求。

本项目220kV送出线路运行期间电磁环境影响不大,满足相关限值要求,从环保角度而言是可行的。

对策措施:1)线路选择时尽可能避开环境保护目标,项目架空输电线路与电力线路、公路、树木等的距离,必须满足《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相关要求,严格按规范要求留有足够净空距离。2)在设备订货时要求导线和其他金具等提高加工工艺,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积和相导线结构,防止尖端放电和起电晕。3)采用导体的钢芯铝绞线,减小静电感应、对地电压和杂音。4)架空输电线路铁塔醒目位置张贴警示和电磁防护标志,提醒无关人员禁止靠近。5)加强线路日常管理和维护,使线路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2.噪声环境影响

架空线路噪声影响分析:本项目采用《文山富宁绿色水电铝材一体化项目220kV外部供电工程电磁环境、噪声现状监测辐射环境监测报告》(No.FSJC—2020029)中220kV富铝Ⅱ回线单回线路的噪声监测结果进行类比分析。本项目220kV输电线路和验证线路的电压等级、架线型式、导线型号、线路海拔高度、线路周边地形等基本相同;项目设计的导线最低距地高度20m,类比线路监测点导线高度18m,线路架设高度接近。根据监测结果可知,220kV架空输电线路线下的昼间噪声在48.5~50.5dB(A)之间,夜间噪声在40.4~42.7dB(A)之间,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昼间:55dB(A),夜间:45dB(A))要求。

声环境保护目标噪声影响分析:本项目架空线路声环境评价范围内涉及6个声环境保护目标,根据环评预测,项目220kV架空线路涉及的声环境敏感点处噪声昼间预测值为49.9~51.1dB(A),夜间噪声预测值在42.9~44.6dB(A),各点位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要求,故本项目建成后输电线路对周边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可接受。

3.生态环境影响

(1)对植被植物的影响

项目运行期不进行林木砍伐,仅按相关规定对导线下方与树木垂直距离小于4.5m的零星林木进行削枝,以保证线路安全运行,不会对植物种类和数量产生明显影响。线路维护人员可能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对植被造成一定踩踏和引入外来植物。环评认为线路维护频次低,对植被的破坏强度小,不会带来明显的持续不利影响。

(2)对动物的影响

项目线路维护会对线路及周边区域的动物造成惊扰,但这种干扰强度很低,时间很短,对动物活动影响极为有限。项目线路杆塔分散分布,塔基占地不会明显减少陆栖动物的生境面积,线路杆塔档距大,不会阻断陆栖动物活动通道,对陆栖动物种群交流影响小;评价区域内的野生鸟类活动范围大、行动敏捷,且飞行高度一般高于线路架设高度,在飞行时碰撞杆塔的概率不大。本工程线路沿线不在鸟类通道上,沿线也未发现打雀山等鸟类聚集地,线路杆塔高度不过五六十米,杆塔和导线在空间上不形成屏障,鸟类飞行时较容易飞越或躲避,且线路上不设有灯具,不会干扰鸟类的迁徙路线。本线路运行时对鸟类的影响很小。

4.废水、废气环境影响

项目输电线路投运后,无废水、废气产生,不会对周围水环境、大气环境产生影响。

5.固体废物

设备故障或无法满足系统运行需求时,需对设备进行更换,在更换过程中会产生少量废旧设备及材料,由建设单位分类收集、统一清运处置,处置率100%,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二、评估结论

《报告表》编制基本规范,基本满足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基本可行,总体评价结论可信,可作为本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依据。

项目已通过文山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文发改基础〔2023〕404号),项目代码2308-532624-04-01-451584。《麻栗坡县人民政府关于麻栗坡县董干光伏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项目路径走向的复函》(麻政函〔2023〕42号)文件,同意项目路径走向设置。项目所占地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地等需要特殊保护的生态敏感目标,但涉及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滇东南喀斯特东南物联网阔叶林区”和国家二级公益林,应按照相关主管部门要求办理用林、用地手续。项目输电线路涉及跨越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符合《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自然资发〔2022〕142号)文件精神;项目不涉及国家一级公益林,占用国家二级公益林,基本符合《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的要求,应按有关规定办理手续。项目建设和运营将对当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认真落实《报告表》及评估意见、加强项目环境措施后,不利影响将得到有效降低,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文山州生态环境局

2024年1月31日

网站地图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通信地址:文山市华龙北路2号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举报邮箱:wszzfw@163.com
投稿邮箱地址及电话:wszzfw@163.com,0876-3990249;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及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6-3990268
ICP备案号: 滇ICP备050003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