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州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 |
|||||||||||||||||||||||||||||||||||||||||||||||||||||||||||||||||||||||||||||||||||||||||||||||||||||||||||||||||||||||||||||||||||||||||||||||||||||||||||||||||||||||||||||||||||||||||||||||||||||||||||||||||||||||||||||||||||||||||||||||||||||||||||||||||||||||||||||||||||||||||||||||||||||||||||||||||||||||||||||||||||||||||||||||||||||||||||||||||||||||||||||||||||||||||||||||||||||||||||||||||||||||||||||||||||||
|
|||||||||||||||||||||||||||||||||||||||||||||||||||||||||||||||||||||||||||||||||||||||||||||||||||||||||||||||||||||||||||||||||||||||||||||||||||||||||||||||||||||||||||||||||||||||||||||||||||||||||||||||||||||||||||||||||||||||||||||||||||||||||||||||||||||||||||||||||||||||||||||||||||||||||||||||||||||||||||||||||||||||||||||||||||||||||||||||||||||||||||||||||||||||||||||||||||||||||||||||||||||||||||||||||||||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文山州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文山州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山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州委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结合《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为加快推动文山州由特色农业大州向现代农业强州迈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耕地保护三条底线。坚决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产量增加。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围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一县一业”“6个百万”基地建设,聚焦粮食、中药材、蔬菜(含人工食用菌)、辣椒、水果、烟草、蔗糖、茶叶、花卉、油茶、特色林、牛羊、生猪、家禽、乡村旅游等重点产业,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不断改善产业发展堵点难点,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文山州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4年,全州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900亿元;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21年38:42:20调整到2024年24:55:21;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进一步显著提升,重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3∶1以上。 1.粮食产业。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执行“长牙齿”耕地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持续巩固提升粮食产销平衡能力。按照“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增油料”的发展思路,持续巩固“两区”划定成果,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提升水稻、玉米等主粮供应能力,持续推广实施杂交水稻旱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大豆和油料生产,积极深抓冬早玉米、冬早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到2024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70万亩、产量在175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10亿元。(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各县(市)人民政府) 2.中药材产业。围绕三七、滇重楼、滇黄精、石斛、砂仁、草果、八角、蒜头果等文山优势特色中药材,着力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着力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加快中药饮片和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建成重要的三七、重楼、黄精等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基地和三七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生产基地,打造西南区域中药材重要的集散中心。到2024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7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00亿元。(牵头部门:州三七和中医药发展中心:责任部门:州农业农村局、州林草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3.蔬菜(含食用菌)产业。加大冬春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加快推进喷滴灌设施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化、有机化生产,持续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着力提高小包装蔬菜比重,加大魔芋种植面积,持续提升“南菜北运”和“文菜入湾”保供能力和水平,不断巩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地位,将文山州建成西南地区重要蔬菜出口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保障基地。加强野生菌种质资源保护,推动栽培菌园区化发展,不断拓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利用。到2024年,全州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55亿元;全州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5亿元。(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州供销社,各县(市)人民政府) 4.辣椒产业。不断擦亮“丘北辣椒”品牌,开展“丘北辣椒”品种提纯复壮和朝天椒与小米椒系列新品种引进及培育,不断探索辣椒绿色高质高效新种植模式;开发辣椒加工新品牌,不断延长辣椒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积极完善辣椒田间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努力建成西南地区辣椒重要交易集散中心。到2024年,全州辣椒种植面积达到188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30亿元。(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各县(市)人民政府) 5.水果产业。以柑橘、优质桃、梨、香脆李、百香果、蓝莓等为重点,大力推广现代设施栽培模式,着力推进标准化种植,建立健全分级分拣标准体系,配套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积极培育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力争建设全省中高端水果一流产区。到2024年,全州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80亿元。其中,蓝莓绿色高效设施面积达到2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亿元。(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各县(市)人民政府) 6.烟草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推进核心烟区建设,统筹构建“烟+粮+N”多产协调发展农业体系;大力推进高端特色烟叶开发,稳步推进KRK26、NC102等特色品种推广力度,探索研究雪茄烟特色精品种植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成果研发应用,按照文山烟草“1+1+8+X”烟叶数字化转型方案,积极推进数字烟草农业体系建设。到2024年,全州烟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38.5万亩、104万担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5亿元。(牵头部门:州烟草专卖局;责任部门:各县(市)人民政府) 7.蔗糖产业。大力开展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试验示范,积极推进良种良法推广、山区宜机化种植、副产品综合利用,稳步推进蔗糖全产业链发展,逐步恢复甘蔗种植面积,巩固全省糖业安全供给主力军地位。到2024年,全州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甘蔗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8亿元。(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各县(市)人民政府) 8.茶叶产业。坚持绿色有机发展方向,推行绿色有机化生产方式;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古茶山、古茶树(园)资源,进一步强化名山茶市场监管,持续改造提升茶叶初制所,不断扩大文山茶叶市场影响力。到2024年,全州茶叶面积稳定在4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8亿元。(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州市场监管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9.花卉产业。持续稳定万寿菊种植面积,积极开发万寿菊加工产品,不断延伸万寿菊加工产业链条;围绕乡村旅游,建设以荷花、桃花、杜鹃、樱花等为主的旅游景观花卉园,加强农旅融合;逐步加快发展设施化工厂化鲜切花玻璃温室建设,大力发展以康乃馨、玫瑰,百合、满天星和菊花为主的鲜切花。到2024年,全州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逐步提高鲜切花设施种植面积,花卉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4亿元。(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各县(市)人民政府) 10.特色林产业。合理利用适宜的林地、园地、未利用地和低产低效茶园等发展油茶产业,加大现有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力度,通过抚育经营、带状更新、高接换冠等技术方式,全面提升油茶林生产能力。开展坚果种植基地提质增效,努力提升初加工标准化水平,全力推进核桃油加工,持续推进坚果产业发展。抓实八角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八角新植、提质增效和低效林改造工作。开展蒜头果人工种植,积极发展以三七、草果、砂仁、苦参、石斛、黄精等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文山特色品种林下种植基地,不断做大做强文山特色林产业。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发展壮大木材加工产业。持续推进胶园更新改造、生态胶园和特种胶园建设,稳定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全力推广良种良法,稳定咖啡种植面积。到2024年,特色林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2亿元,其中:实施改造油茶林30万亩、新造40万亩,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开展核桃提质增效0.5万亩以上,坚果种植面积稳定在56万亩左右;新植八角面积5万亩,实施提质增效和低效林改造30万亩;蒜头果人工种植面积达5万亩,其中0.3万亩进入初果期;发展林下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林下药材面积达35万亩;用材林基地保持在300万亩左右。(牵头部门:州林草局;责任部门:州农业农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11.牛羊产业。聚焦文山牛种质资源,加快推进肉牛(羊)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推进良种繁育推广能力提升、基础母牛(羊)扩群增量、标准化规模养殖,建成全省重要的草食畜产业基地、草饲基地和文山牛等特色牛羊供种基地。大力推进奶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奶源供给保障水平。到2024年,全州肉牛出栏数、肉产量、全产业链产值发展到80万头、15万吨、260亿元;全州奶牛存栏数、奶产量增加到1万头、3万吨;全州肉羊出栏数、肉产量、全产业链产值发展到64万只、1.08万吨、15亿元。(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各县(市)人民政府) 12.生猪产业。着力提升良种繁育能力,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提升屠宰加工能力,积极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建成全省重要的猪肉保供基地,加快构建“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品牌经营”的现代化加工流通体系,积极推进猪肉“配送制”。到2024年,全州生猪出栏数和肉产量分别发展到340万头、29万吨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40亿元。(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各县(市)人民政府) 13.家禽产业。充分发挥本地特色品种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拓宽省内、外市场,提升市场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全面提升生产效益。到2024年,全州家禽出栏2200万羽,禽肉产量4万吨,禽蛋产量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6亿元。(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各县(市)人民政府) 14.乡村旅游产业。大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高综合效益。到2024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达到0.36亿人次以上、产值达到327亿元以上。(牵头部门:州文化和旅游局;责任部门:州农业农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二、重点工程 (一)紧扣绿色高效,做优一产 1.良田沃土强基工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好坝区耕地,着力提升山区半山区耕地(园地)质量。到2024年,全州新建高标准农田75万亩、提质改造16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占全州耕地面积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24%以上;全州农田有效灌溉率提高1.7个百分点、达到35.2%以上;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到5.5。(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水务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2.绿色发展引领工程。以普者黑、盘龙河流域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粪肥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措施,加快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建设云南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普者黑、盘龙河流域建设蔬菜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1万亩。推进柑橘、优质桃、百香果、蓝莓等果种向优势产区聚集。建设1万亩药食同源中药材绿色生产基地。到2024年,新增绿色有机认证茶园面积1万亩、绿色有机认证果园面积1万亩;标准化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全州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三品一标”累计有效认证产品数量达到543个以上,稳居全省前列。(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州市场监管局、州林草局、州卫生健康委、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各县(市)人民政府) 3.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加快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应用,大力推广中小型高效适用机械装备,提升蔬菜、水果、花卉、茶叶等产业高端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积极探索甘蔗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在文山、砚山、丘北、广南等县(市)建设1万亩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在文山、砚山等县(市)建设0.1万亩花卉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生产基地。在文山、砚山、丘北、广南等县(市)改造提升中高端设施蔬菜基地1万亩。在砚山、丘北、马关、广南等县(市)建设2万亩蓝莓绿色高效设施栽培基地。在文山、马关等县(市)建设5万亩百香果基地。全州新建6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库、监督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数字农业”场景应用,形成高原特色农业“一张图”。(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各县(市)人民政府) 4.农业生物安全工程。健全完善边境动植物疫病疫情防控体系,提升风险阻截防范能力,筑牢云南省东南地区边境生物安全屏障。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建设重点区域监测点,开展高效安全防除技术推广应用。加强草地贪夜蛾、红火蚁等植物病虫害防控。重点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布病等重点人畜共患病实施常态化防治,全面落实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到2024年,新建1个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改造提升2个兽医实验室。(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二)紧扣加工增值,做强二产 5.产地初加工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分类分级,提高商品化处理水平,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围绕广南、麻栗坡、富宁等县(市)改造提升180个以上茶叶初制所,力争实现全州茶叶初制所全部规范达标。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加大蔬菜冷藏预处理水平,大力推进小包装净菜加工,全州小包装蔬菜占商品比重达到10%以上。在蓝莓、桃、梨、百香果等果种主要产区新建中高端果品分选线3条,全州水果初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积极推进坚果初加工,争取新建坚果初加工生产线2条。不断完善三七、八角、砂仁、草果等加工设备,大力推进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提高优势特色云药加工能力。积极推进畜产品分级分割、生鲜速冻、冷链运输,着力提升集中屠宰规范化水平。(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州市场监管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林草局、州投资促进局、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各县(市)人民政府) 6.精深加工延链工程。围绕粮食、蔬菜、辣椒、道地药材、水果等重点产业布局,统筹发展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大力推动八宝米精深加工水平,着力提升加工品质。推进茶叶精深加工率提高到50%。支持食用玫瑰发展以“伴手礼”为主的精深加工产品。改善蔗糖加工装备条件,提高甘蔗精深加工水平,延长蔗糖产业链。推进蔬菜、辣椒精深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推进药食同源产品精深加工,建设2条中药饮片、颗粒等产品生产线。规范生猪、牛羊屠宰行为,积极支持肉食品深加工扩能提质。(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市场监管局、州投资促进局、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各县(市)人民政府) 7.加工园区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优势产区聚集,着力培育要素聚集、产业链条完备的加工园区。重点推进文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砚山、马关、丘北、广南等涉农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和必要保障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到2024年,全州重点产业加工园区年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牵头部门:州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部门:州科技局、州农业农村局、州林草局、州粮食和储备局、州农垦局、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各县(市)人民政府) (三)紧扣融合发展,做大三产 8.市场拓展畅通工程。建设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健全产销衔接、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供应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设线上直销店,开发适宜电商销售、运输便捷的产品,规范发展直播销售等新业态。积极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持续推动“文品出山”。大力推进稼依辣椒城、文山州三七交易市场、丘北县恒源辣椒交易市场等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建设,以文山、砚山、丘北、广南为重点,建设直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到2024年,全州新建仓储保鲜设施50座以上,库容总量达到1万立方米。(牵头部门:州商务局;责任部门:州农业农村局、州林草局、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州供销社,各县(市)人民政府) 9.农业品牌建设工程。持续开展州级名品名企评选表彰活动,积极组织经营主体申报省级“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和“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称号,大力开展“文品出山”线上线下推介,着力培育保护地理标志产品,加快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矩阵。到2024年,全州省级名品名企15个、“绿色云品”品牌达50个;州级名品名企100个。(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林草局、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州供销社,各县(市)人民政府) 10.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围绕“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全力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打造文山人民的美丽家园、世界游客的康养胜地,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消费新趋势、新需求,大力开展“文山人游文山”活动,以城市周边、旅游环线的特色乡村为重点,积极推进城市“周边游”“周末游”,满足城市人群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生活需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和绿美乡村建设,围绕农村田园景观、特色村落、少数民族文化、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等素材,用好茶叶、花卉、水果、林木、油菜、水稻等景观性产业资源,突出特色化、差异化,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赏、食、享”融合的多产品开发,拓展功能、丰富业态、创新场景。打造西畴县三光田园体、丘北普者黑玫瑰庄园、广南县石斛康养小镇、富宁县鸟王山茶园风景区等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到2024年,全州力争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个、省级旅游名镇5个、省级旅游名村11个。累计建成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累计认定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建成16个城郊休闲田园、6个田园乡村、10个乡村新业态示范点。(牵头部门:州文化和旅游局;责任部门: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农业农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11.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以“一村一品”为基础、产业强镇与产业园区为引擎、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依托,州、县(市)、乡镇三级梯次布局、点线面协同推进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推进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和特色县创建,鼓励县(市)使用脱贫攻坚衔接资金建设“一县一业”,推动形成文山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砚山蔬菜产业、西畴乌骨鸡产业、麻栗坡魔芋产业、马关以砂仁、草果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丘北辣椒产业、广南肉牛产业、富宁八角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县创建格局,加大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申报力度。大力建设标准化产业基地,打造15个省级产业基地标杆示范样板,带动州、县(市)级产业基地建设。到2024年,累计建成2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产业强镇、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75个产业基地,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州乡村振兴局、州林草局、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各县(市)人民政府) (四)实施倍增计划,育强主体 12.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加快构建以大型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型行业先进企业为主体、农民合作社为基础的发展格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聚焦全产业链,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十亿级、亿级销售收入的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成长性好的中小微农业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小而特、特而精、精而强的本土特色企业扶持培育。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积极争创国家、省、州、县(市)级示范社。到2024年,全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由2021年的12家增加到30家左右;县(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由500家增加到600家左右。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470户以上,其中,力争国家级龙头企业增加到5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八县(市)全覆盖。(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林草局、州供销社、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各县(市)人民政府) (五)注重科技创新,促进动能转换 13.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围绕全州特色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到2024年,全州农业种质资源保存量达到2万份以上。紧盯广南八宝米、丘北辣椒、玉米、小麦等特色作物,开展特色产业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宜机收的“文系”特色新品种。加大良种应用,到2024年,全州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加强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建设,遴选创建3个省级特色作物种子和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州内供种保障率力争达到60%。(牵头部门:州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州林草局、州农科院、州供销社、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各县(市)人民政府) 14.技术创新集成推广工程。健全州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依托州属科研站所、院士工作站,联合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等,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重点围绕粮食、经济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种植、丘北辣椒提纯复壮、蔬菜、万寿菊、水果等精深加工、蓝莓与花卉无土设施栽培、蔗叶腐熟还田、核桃油精深加工、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菌草等特色饲草资源化利用、文山牛高效养殖等,集成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一批示范典型。到2024年,全州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牵头部门:州科技局;责任部门:州农科院、州农业农村局、州供销社、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各县(市)人民政府) (六)扩大开放合作,增强发展活力 15.深度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工程。充分发挥文山州“通边达海”的区位优势,依托中老铁路、出境高速公路网,主动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合理布局产业链。深化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农业领域合作,推动天保、都龙、田蓬口岸建设,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重点支持发展蔬菜、辣椒、水果、茶叶、花卉、油茶等跨境电商产业。落实边民互市贸易进口来源地清单,丰富边民互市农产品种类,扩大边境贸易规模,大力发展跨境农业。推动菌草、玉米境外替代种植、加工和利用等合作。到2024年,全州新增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1.5万亩以上。(牵头部门:州商务局;责任部门:天保海关、都龙海关、田蓬海关、州农业农村局、州林草局、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各县(市)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农业现代化发展工作纳入州委、州政府“三农”工作季度调度重要内容,建立州级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组建工作专班抓落实。各县(市)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分类精准施策。各级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定期研究调度,亲自推动重要政策、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落实落地。 (二)完善政策支撑。对已经出台的政策,一以贯之抓好贯彻落实;对需要完善和新出台的政策,由州农业农村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紧盯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抓紧研究制定。稳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鼓励组建相关重点产业基金。建立州级重点项目动态储备库,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加强政银企合作,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和符合发行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发行地方政府新增债券予以支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积极开展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推广运用“一部手机云企贷”、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各县(市)要用好用足有关政策,确保不低于50%的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 (三)优化用地保障。加强和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在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且符合耕地认定标准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粮食与非粮食作物间作、轮作、套种的方式利用永久基本农田。一般耕地在不破坏耕作层且不造成耕地地类改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度种植其他农作物、发展无土栽培等设施农业。积极支持在可以垦造耕地的荒山荒坡发展林果业。 (四)开展分类指导。各县(市)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州级相关单位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类指导。 (五)加强考核督促。州委农办、州农业农村局要加强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密切协同配合,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以县(市)为单位,定期通报重大政策、重要工作、重点项目推进落实情况。 附件:1.重点工程清单 2.文山州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年度统计表 附件1 重点工程清单
附件2
图文解读:文山州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 http://www.ynws.gov.cn/info/3109/305331.htm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