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七城创建 > 他山之石 > 正文

湖北武汉:十年守泽 打造湿地之城

2022-11-15 10:47  来源:  【字体:     打印

湖北武汉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万鸟齐飞。史伟 摄

湖北武汉,古为云梦泽的一部分,今又荣膺“国际湿地城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湿地上诞生的城市”。即使放眼世界,这座位于中国中部的“百湖之市”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很难再找到这样一座湿地资源如此丰富的千万级人口城市:长江、汉水穿城而过,165条河流、166个湖泊纵横交织……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强大的定力和长远的眼光,十年如一日对湿地进行保护修复。

跨越:从“国际重要湿地”到“国际湿地城市”

从全球范围来看,候鸟每年两次随季节往返共有9条主要迁徙线路,而武汉,是其中最繁忙的东亚—澳大利西亚(Australasian)迁徙线路上的一处重要“中转站”和“加油站”。位于武汉市蔡甸区西南部的沉湖国际重要湿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生态保护最好的湿地之一,被生态学专家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这里是江汉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沼泽湿地,是全国64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最多时有近10万只冬候鸟蹁跹起舞。

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共九项,只需满足其中任意一项即可列入该名录。早在2013年,沉湖就已满足鸟类总数超2万只,8种鸟类总数占全球种群数量的1%以上,支持着白鹤、青头潜鸭、黄胸鹀3种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目录极危物种等5条标准。同年9月,国家林业局和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处共同指定沉湖为“国际重要湿地”,这是武汉市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也让武汉获得了申报“国际湿地城市”的敲门砖。

武汉安山国家湿地公园紫薇花开。龚建国 摄

有了敲门砖,武汉冲击国际湿地生态保护最高荣誉还需要实力和底气。2016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武汉湿地面积为16.2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9%,湿地高等维管束植物有408种,湿地上栖息的野生动物有41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方白鹳、黑鹳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灰鹤、白琵鹭等28种……武汉湿地资源不仅位居内陆副省级城市第一、全球内陆城市前三,还凭1处国际重要湿地、6处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全国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最多的省会城市。

丰厚的家底加上悉心的保护,2022年6月9日,经《湿地公约》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独立咨询委员会认证,武汉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获得了国际社会对一座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认可。

探索: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生态管控全覆盖

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不辜负上天的这份眷顾,这是个极大的考验,过程也非一帆风顺。21世纪初,随着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武汉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围湖造田等活动使湿地面积不断缩小,调蓄功能下降;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使生物多样性受损;湿地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日趋明显。

2009年,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列入了立法项目。整个条例的出台过程,用一个“磨”字来描述毫不夸张。最难的是没有先法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为了让条例更完善、更科学,武汉市政府法制办召集规划、农业、水务、环保等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各高校的权威专家,组织了多次部门协调会,将条例的每条内容逐一进行讨论。在条例完善阶段,召开了各种基层湿地保护工作者座谈会、专家论证会、部门协调会等多达30多场会议。

武汉府河湿地日出。张传明 摄

让人欣慰的是,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打磨,这部法规成功出炉,武汉成为全国率先颁布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的副省级城市。之后,武汉又陆续制定《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等12部地方性法规,一方面将湿地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实施分区管控、分级管理;另一方面,推行河湖长制,市域长江、汉江等主要河流和166个湖泊均纳入生态空间管控范围。这些法规组成了一条坚实的“红线”,将武汉湿地紧紧保护在内。正因为如此,近十年来,武汉湿地面积基本未减少。

武汉还在广泛学习全国先进湿地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出台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办法》,保护区的鸟儿吃了农民的庄稼,全部由政府来“买单”。有的城市只对毗邻湿地的农田进行生态补偿,而武汉率先试点了湿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全覆盖,即只要是在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水域湿地等各种地类,都可以获得生态补偿。

2022年6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项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重要成果的呈现,无疑在武汉十余年的“以法护湿”考卷上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勾。

传递:从政府“真金白银”到社会真心守护

为给湖泊让道,避开核心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武汉四环线综合里程多绕6000米;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全面截污、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水下森林”重现东湖;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拒当“网红湿地”,宁可闭门谢客也要维护湿地环境……

除了制定法规和生态补偿,政府大力保护湿地的故事在武汉比比皆是。政府部门舍得掏出真金白银,决定了湿地保护的程度,而能否久久为功,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的态度和行动。

武汉市观鸟协会是武汉的一个社会公益组织,从2016年起,在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的支持下,协会100多名志愿者不间断地对武汉61个重点区域进行鸟类监测,累计汇编近万份鸟类监测报告,通过监测鸟类种群变化、栖息地环境、食物、干扰因素等,为政府部门的保护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022年春,武汉市观鸟协会会员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豹澥湖附近,再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的繁殖踪迹,至此,这种“鸟中大熊猫”在全球最南端的繁殖地——武汉的集中繁殖区域增加到三处。

武汉豹澥湖的青头潜鸭。颜军 摄

豹澥湖的青头潜鸭繁殖地位于虾塘里,鸭子们会吃虾塘里的小鱼小虾,对它们的监测和保护也会给养殖户的生产活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在了解情况后,虾塘塘主朱祥能对青头潜鸭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决定让鸭子们大口吃虾:“随便吃,吃不了多少。”同时,他也加入观鸟协会,正式成为一名志愿者。他带着协会会员们在虾塘水草中找到了10个青头潜鸭繁殖巢。2022年5月至8月,他每天两次到池塘巡护,并承担了布放红外相机的任务,记录了大量青头潜鸭繁殖的珍贵影像。他还向周边群众宣传青头潜鸭繁殖保护:“来我的塘里采藕带可以,但不要伤害鸭子。”正因为有他的保驾护航,最终,10个繁殖巢中有8个成功繁殖。

游人在武汉月湖公园内玩桨板。邹幼勤 摄

景色灵秀、享誉国际的东湖如城市绿心,两江四岸的江滩公园如江侧裙边,随处可见的湖泊公园如家旁秘境……随处可见的水,塑造出武汉独特的城市个性,也浸润出武汉人宽广的心胸和坚毅的性格。武汉人亲水爱水,身体力行参与护水行动,全市湿地保护氛围浓厚。

据统计,武汉市已建立至少12处相关宣教场馆、69处科普基地,开展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世界湿地日、生物多样性日和公园大课堂等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30余个非政府组织、20余万志愿者参与湿地保护和科普宣教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湿地保护工作机制,汇聚起湿地保护的强大合力。

展望:从建设小微湿地到擦亮“湿地花城”新名片

2022年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举办。在候鸟齐聚的同时,全球各缔约方也将来到武汉,探讨湿地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武汉将成为全球首个承办国际湿地大会的“国际湿地城市”。

2018年10月28日,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由中国起草的《小微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决议草案》顺利通过。这是自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后,首次向缔约方大会提交决议草案并顺利通过。小微湿地独特的生态功能,得到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武汉有6.35万公顷的小微湿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41%。它们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一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良好的生物庇护所、重要的雨洪调蓄体、优异的水质净化器、独特的气候调节器,也是美丽的市民文化休闲地。

近两年,武汉积极打造小微湿地。目前,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已率先组织专家编写了《武汉市小微湿地保护和修复指南》,依据小微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目标生态系统功能,将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划分为水质净化型、生物多样性维持型、景观游憩型和蓄滞径流型4种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小微湿地保护修复的技术要点。积极开展3处小微湿地示范点项目建设,已建成19处小微湿地,湿地生态服务范围由传统的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向城市中心区域不断辐射。

武汉金银湖湿地公园。蓝江桥 摄

在武汉,市民可以看到西北湖绿化广场的小微湿地水质清澈,鱼儿畅游,岸边各类开花植物错落有致;经过精致提升后,解放公园的小微湿地水清如镜,还打造了武汉公园里的首条“水岸花溪”……

下一步,除继续全面贯彻湿地保护法、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外,武汉将继续推进小微湿地建设,建设智慧湿地,实现湿地资源监测全要素、全周期、全覆盖。武汉还将坚持“优势更优”理念,加快打造“湿地花城”城市新名片,通过建设河岸花溪、水岸花海、湿地花园,打造“大湖+”特色滨湖空间,建设世界级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等,进一步让湿地融入市民的“湿意生活”,探索千万级人口城市高速发展中,人、城市与湿地共生共融的“武汉模式”。

以绿为脉、以水为魂、以文为韵,这就是武汉“湿地之城”名片的内涵。它是这个城市最灵动的生态底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也将激励这座城市在寻梦守泽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网站地图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通信地址:文山市华龙北路2号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举报邮箱:wszzfw@163.com
投稿邮箱地址及电话:wszzfw@163.com,0876-3990249;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及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6-3990268
ICP备案号: 滇ICP备050003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