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块“金字招牌”,
银底、红字,
那是第一块全国文明城市奖牌,
也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勋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来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举手投足间的自然流淌和日复一日的长久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市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导中心主任钱晓东如是说。
“文明张家港”,是张家港人共同的荣耀。从率先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到连续六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夺得文明奖项“大满贯”的县级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市文明办肩负打造更具示范引领意义的“文明典范第一城”的时代使命,一路追光,踔厉前行,不断探索“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解民忧
实现“民心大工程”与“市民小美好”无缝对接
正是秉持“念兹在兹的是人民,牵肠挂肚的是民生”,成立于1987年的张家港市文明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一个个“有温度、顺民意、重实效”文明创建项目落地实施,持续刷新群众“幸福指数”和城市“文明指数”。
最近,一段记录万红小学南广场蜕变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从空中俯瞰,围绕广场的一条蓝色慢行步道点缀着星月彩绘,蜿蜒前伸。就是这条步道,串联起便民化服务设施,构建起多样化休闲空间,往日“黑白灰”的老广场摇身一变,成为了新地标。
这样的蜕变源于一场“海绵手术”。万红小学南广场原本存在雨季内涝、设施陈旧、绿化不足、车位紧张等问题,这次改造引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完善空间功能、塑造美丽住区,为市民在家门口营造了一个健身、休憩、赏景、邻里交流的空间。

城市之美,在于精致。城市管理,在于精细。一系列微实事、微更新、微服务的落地,让市民的“小确幸”,具化成文明的现实样子。

一城之美,始于文明。近年来,张家港市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打造成最大的民心工程,让市民在细节中感知文明力量、共享文明成果。市文明办筑牢理想信念,把党史学习教育与群众性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完成“湖畔书房周末党史课”等特色宣讲3500多场次,推动文明创建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融合,优化提升“民生面对面”等线下载体和“市民诉求中心”等线上平台,先后发布实施3批60个“我为群众办实事”市级重点项目,推动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升级改造、“养老时间银行”、32个乡村“复兴少年宫”、134个“幸福家长驿站”等一大批民生实事项目落地实施;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微更新”,新建改建标准化集贸市场31家、无障碍公厕107座,全市“口袋公园”总面积达到4.3万平方米,构建起“观有佳境、游有佳园、健有佳所”10分钟美好生活圈。自2018年以来,市文明办累计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1648个,把群众烦心的“堵点”变成文明创建的“亮点”,让民生跟着“民声”走,刷新百姓幸福感。

惠民生
实现“城市硬建设”与“文明软环境”深度融合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张家港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工作导向,交出一份份精彩的民生答卷,将高质量的“文明指数”,转化为市民的“幸福指数”。
开馆一年多时间,伫立在暨阳湖一隅的湖畔书房已然成为张家港人常去的网红“打卡地”。
市民周建新每个周末都要来坐一坐。她说,在这样一个绿意环绕的空间里,人仿佛也是一株植物,在一字一句间,吸收着精神养分。书香与湖风相伴,兼具颜值和气质的湖畔书房是张家港全民阅读的新阵地,同时它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文明实践·益空间”。而像这样的“文明实践·益空间”,张家港在公园江湾、车站码头、服务窗口等地方“镶嵌”了50个,它们将文明实践与文化活动、美学体验融合升级,培育市民内生文化气质和文明素养。
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市文明办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阵地资源,在市、镇、村三级2000多个服务阵地的基础上,选取有条件的自然村落、工业集中区、公园等,培育建设100多个文明实践示范点,发布群众需求、社会资源和服务项目“三张清单”,上线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在摸清需求、掌握资源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打破空间壁垒、条块界限,实现志愿服务一网通达,在服务群众上踔厉笃行,擘画文明实践的“张家港样本”。

在长期的文明创建中,市文明办以“人民满意”回应“人民关切”,交出了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惠民答卷”: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共抓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思想,连续19年举办长江文化节;创设全国首个“书香城市”指标体系,森林书屋、图书漂流亭等53家“24小时图书馆驿站”遍布城乡;首创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1051个文化网格、1075人的网格文化员队伍,激活公共文化服务神经末梢;建设社会心理科普馆,开通全民健心云平台,构建完整的社会心理服务生态系统;在公园江湾、车站码头建设50个“文明实践·益空间”,将文明实践与文化活动融合升级,培育市民文化气质和文明素养,坚持内外兼修,涵养城市精神。

聚民心
实现“政府引领力”与“市民源动力”相得益彰
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在持续多年的文明创建中,张家港市始终锁定提升人的素质这一核心,以“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面推进”的高度自觉,推动城市文明从“颜值”到“气质”的深刻转变。
“你好,我是市民巡查员。”最近在张家港的街头巷尾,这样一句自我介绍最为时髦。
今年7月10日,在“人人都是张闻明”市民文明实践修身行动启动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市民巡查团成立仪式上,一个超百人的“市民巡查团”队伍全新登场。“中国好人”王志勇就是这支“市民巡查团”的团长。
王志勇最被人熟识的名字是“卖菜哥”,是一位蔬菜销售户。从被人帮助,到帮助他人,王志勇身份的转换,拨动着张家港文明城文明人的动人“弦音”。今天,“团长”王志勇又有了新的任务——“挑刺”城市,他和市民巡查员们穿街过巷、拍照取证、“四处找茬”。

当“张闻明”从个体走向城市群像,当凡人善举变成道德标杆,当“好人好报”成为价值取向,择善而从便成了张家港最美的城市风景。
在张家港,从上到下、从老到幼、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都洋溢着友爱互助的文明气息。市文明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鼓励群众参与,积极选树、宣传、关爱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从“爱、敬、诚、善”入手,连续16年开展“寻访身边好人张闻明”道德风尚行动,创新打造道德模范(好人)工作室、公民道德馆等特色阵地,培育出“改革先锋”1人、全国道德模范4人(含提名奖)、中国好人29人,形成了全省同类城市中最大的“好人群体”;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统筹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指导4个镇创成全国文明镇、5个村创成全国文明村、7个单位创成全国文明单位,实现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满堂红”,国字号文明奖项大满贯。凡人善举,成为最美的文明之花,盛开在每个港城人的心间。

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市民投身到创建的洪流当中,争做一粒文明的种子。市文明办通过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培育,广泛发动群众、凝聚群众,激发共建共享文明自觉。目前,张家港已经有27万名注册志愿者、1386支志愿服务团队,累计志愿者服务时长1021万小时,实现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大满贯。今年,市文明办第一时间奋战抗疫一线,制作发布“志愿者云课堂”10期,发布疫情防控海报5万余张,开通4条心理热线,发布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1万余个,服务时长170余万小时,常态化的文明创建机制迅速转化为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机制,凝聚起全民抗疫的强大力量。

“赶考”永远在路上,最难得的事情莫过于,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把对人民的赤子情怀,转化为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不懈奋斗,才能真正不负韶华、不负历史。新的伟大征程上,市文明办心中装着百姓,助推“文明有礼、文明有序、文明有我”在港城大地蔚然成风,市民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角”,凝聚起文明创建人人可为、时时可为、事事可为的强大合力。

融媒记者:沈小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