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七城创建 > 他山之石 > 正文

云南弥勒:生态之城拔节生长

2022-06-14 09:46  来源:云南日报  【字体:     打印

从昔日的石漠荒山到今天的绿水青山,从垃圾成堆的小水沟到市民青睐的湿地公园,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一座绿色的城市正在大自然中拔节生长。    

太平湖森林公园 李荣 摄    

把脉问方 石漠“花”开

“立足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我们致力于将太平湖森林小镇打造为石漠化治理的鲜活样板。”弥勒市太平湖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侯志鹏说,太平湖区域90%以上为山地类型,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016年,弥勒市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引入“大企业”,通过建设太平湖森林小镇项目,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汇聚“绿色合力”,探索出一条既能治标也能治本、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    

“早些年这里少土多石,村民地里的庄稼收成一直不高。”来到石漠化公园里,侯志鹏抚摸着岩石纹理说。    

石漠化的形成是一种“人—地—山—水—土石”的复杂联动过程,要进行石漠化治理,则需要一个联动的系统。在治理过程中,太平湖景区从地貌、地形整理改造入手,通过铺路引水、平整土地开辟生态公园,点点水面如散落的珍珠点缀在山腰间;改良土壤后进行植被恢复,依托地势形成从山顶到山底延至湖滨、湿地的立体综合生态修复体系,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太平湖石漠化治理模式。    

太平湖森林小镇 李昱廷 摄    

如今,绿树环绕、多彩花海四季不断、自然山水景和多层次的地形地貌相融共生,石漠“花”开。太平湖治理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云南唯一入选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基地。    

依托现有资源,小镇探索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打造“读蔬公社”“生态木屋”等一系列生态康养旅游项目,促进全域旅游、产城融合,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助推区域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弥勒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强城市绿化行动,建设了一批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太平湖、东风韵、可邑、红河水乡4个省级特色小镇已成为全域旅游新窗口。“现代田园城市、健康生活福地”的城市格局正加速形成,全面开启城市“美颜”模式,生态之城拔节生长。    

向绿而行 致富有方

从太平湖森林小镇驱车不到10分钟,便来到弥阳街道太平村委会小太平村小组。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映入眼帘,村落街道古色古香、民宿设计别具一格。    

2016年,太平湖森林小镇项目启动,小太平村也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20年3月启动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收家治家”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成绿化停车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公园,进一步打造村美、民富“新太平”。    

端起“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村民柳向前经营的民宿深受游客欢迎,自助烧烤也收获了一批回头客。“我以前在外地跑货运,现在回村里开起民宿,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里。妻子在太平湖森林小镇的酒店工作,学到经验,对自家民宿经营管理也有帮助。”柳向前笑着说,如今村子越来越美,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弥勒市建立“以美丽乡村为基、产业转型为本、全域旅游为纲、‘两山’理念为领”的约束与转化机制,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走出一条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绿量”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现在的太平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游客走得进村,村民也能致富。”太平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柳向军说,本着共建共享的理念,太平村党总支与太平湖景区积极协商对接,按照景区景点+农户+产业园+游客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村民将土地以每年每亩800元至1500元的价格流转至项目区获取租金,村寨富余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可到项目区就业,并带动周边村民盘活自有土地或房屋资产,参与苗木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每年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太平湖森林小镇辐射带动周边29.1平方公里6个行政村1.5万人,为村民打开致富路。全力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实现环境生态优美、土地效益升值、农业产业链延伸。    

柳向军介绍,接下来将继续以太平湖景区为依托,提升小太平村的生活品质,促进特色产业化、品牌化。同时,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延续,打造新型特色产业村,发展乡村旅游。    

甸溪河 李荣 摄    

美化环境 乡风文明

“从前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没人愿意来。”回想起甸溪河原来的模样,住在岸边的居民井潇莹皱了皱眉头。甸溪河作为弥勒的母亲河,见证了两岸从土墙到高楼林立的跨越,如今同样换了新颜,一幅波光潋滟、白鹭成群的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甸溪河治理项目以防洪排涝为基础,利用生态驳岸等方式为城市植下一片森林绿海,目前已完成锦屏山至弥师路段治理工程7.3公里。站在锦屏山极目四望,峡谷溪流、田园风光、城北生态湿地……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成为城市绿带旅游新亮点,带给市民全新美景。    

“原来垃圾随处乱扔,牛马粪便堆在路上。现在一出家门就是公园,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再也没有人把牛和马赶进甸溪河,居民之间都和和睦睦的。”弥阳街道禄丰社区太和营小组组长周刚说。    

优美的甸溪河风光 孔德云 摄    

生态环境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给生态环境改善带来了强劲动力。在小太平村,通过村民自愿报名,相继成立了“巾帼志愿保洁队”“护绿队”“文体队”等多支志愿者分队,定期组织开展卫生清洁、治安巡逻、植绿护绿、帮扶村里孤寡老人等形式多样的乡风文明志愿服务活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弥勒市塑造的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正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点、美丽弥勒形象的发力点。    

网站地图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通信地址:文山市华龙北路2号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举报邮箱:wszzfw@163.com
投稿邮箱地址及电话:wszzfw@163.com,0876-3990249;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及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6-3990268
ICP备案号: 滇ICP备050003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