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打造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样板专栏 > 正文

文山市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生动实践助社区跨越发展

2020-10-27 17:43  来源:州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字体:     打印

自文山市开化街道永通社区被列为全省第一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 3年行动计划示范点以来,该市加大财力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快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着力打造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示范社区。  

落实“四抓四促”,牢筑创建基础。一是抓机构促联创。建立了由州民宗委主任任组长,市民宗局局长、开化街道党工委书记任副组长,成员由州、市、开化、社区相关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促进州、市、街道三级联创,切实保证创建工作有人管,工作任务有人落实。二是抓方案促推进。领导小组多次深入社区开展示范创建工作调研,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制定了《文山市开化街道永通社区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主要内容、时间安排及工作措施等内容,确保了创建工作有条不紊推进。三是抓机制促规范。建立了工作会议、学习培训、信访接待、资料档案和监督检查等多项制度,社区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民族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居民小组、经济体小组负责人会议,定期组织居民小组、经济体小组干部群众学习民族政策法规、就业技能、村民自治等相关知识。州、市、街道三级联创共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社区进行监督检查,采取听、看、查等方式,着力解决创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确保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规范有序。四是抓教育促团结。在永通社区建设民族团结知识长廊、文化宣传文化展板,采取橱窗宣传、讲座报告、通讯报道、发放民族团结书籍、举办知识竞赛、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向驻社区的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学校师生和地区单位职工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使社区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营造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实施“六爱工程”,完善服务功能。一是“爱心药店”工程。协调市、街道卫生部门为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讲座5次,提高居民的卫生保健能力。依托卫生服务站建立居民健康档案8000份,摸清社区居民“健康家底”。与恒鑫药店联合组建社区“爱心药店”开展便民惠民服务,向困难居民发放“爱心购药卡” 600余张,让持卡居民就近到“爱心药店”免费测量血压、诊疗等服务,享受药品的折扣优惠。“爱心药店”还对残疾人和行动不便居民开展送药上门服务。二是“爱心超市”工程。与阳光植物油加工厂联合开展“爱心超市”创建活动,向辖区300户生活困难居民发放“爱心购物卡”,凡持有“爱心购物卡”的居民到“爱心超市”购买物品时可享受折扣优惠。同时,社区“爱心超市”每月对社区特困居民推出3至5款特价生活必需品,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捷、实惠的购物服务。三是“爱心驿站”工程。印发《永通社区爱心捐赠倡议书》,发动干部群众捐赠衣物7500余套、资金3300余元,向困难村(居)民进行帮扶活动。与干河社区结成民族团结进步手拉手对子,捐赠2000余套衣物、1600元现金以及粮油,让农村群众与城市居民共同感受居民和谐社会的温暖。目前,在文山市村社帮扶结对尚属首例。四是“爱心书屋”工程。发动辖区单位开展图书捐赠活动,共收到捐赠的各类图书5000余册,建成社区“爱心书屋”1个,配备资料查阅电脑5台,向社区居民免费提供图书借阅服务800人次,推动了少数民族“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五是“爱心助残”工程。以“全国助残日”活动等为契机,大力开展爱心助残宣传活动,开展残疾人调查并造册登记200名,为残疾人办理残疾证30份。建成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1个,协调配备康复器械13种,为辖区120名残疾人提供了固定的康复训练场所。六是“爱心助学”工程。探索助学模式,在社区初步形成了结对助学、定向助学等形式多样的助学体系。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共募集投入资金10万元,支助贫困学生266人。

建立“一组两室两中心”,增强致富能力。“一组”,即苗族服饰产业联合组。以州委、市委打造“致富型”党组织为契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作用,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有效引领,把群众单家独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整合为党组织有计划的集体营销,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助推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按照“党员主动、农民自愿”的原则,在文山三鑫商贸城三楼专门开设了1条“苗族服饰街”,集中对少数民族服饰产品进行宣传、展示、营销,有实体经营店102户,占社区苗族群众户数的65%。同步在“淘宝网”开设了网上销售平台,为广大苗族同胞和苗族服饰爱好者搭建了便捷的观赏和购买渠道。目前,年均销售收入由联合组成立以前的2.4万元提高到4万元,户年均可增收1.6万元。“两室”,即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室、少数民族饰展室。在室内描绘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壁画,收集整理展示能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遗物和文化作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类文艺活动,使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服饰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两中心”,即少数民族劳动技能培训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利用中心举办劳动技能培训,加大人才交流力度,为务工求职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共培训务工人员500人次,向用人单位推荐200人,切实解决了务工人员求职难和用人单位难找人的实际问题。

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一是加快推进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工程,完善社区文化场、室建设,建立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家庭(文化示范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探索社区体育工作发展新途径,推进“体育生活化”, 组织、指导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展示和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二是建立少数民族外来人员之家。建立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联络员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联谊活动和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劳动技能培训等活动,以提高辖区内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从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增强外来务工少数民族对永通社区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自觉投身到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中来。同时,建立民族团结联系卡,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子女入学、租房、就医、就业、法律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项目,社区根据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需要,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三是建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利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平台,设置少数民族服务窗口,使少数民族群众“看得到人、见得上面、说得上话、办得了事”。开通少数民族服务和维权热线,利用社区社会服务电话和市民宗局96128咨询平台,做到少数民族群众问题有人发现、困难有人帮助、忧愁有人关心。四是建立民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加强对各族群众的法制教育,坚持用“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及时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目前,调解小组确定固定调处人员25人,帮教涉毒人员29名,解决民事纠纷2起。共组织排查30次,解决各类矛盾纠纷25起。五是开展走访联谊活动。社区和居民小组定期不定期对辖区内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新进少数民族居民和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少数民族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机关党员结合“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工作,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社区各民族群众感受党的关怀和温暖。(州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地图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通信地址:文山市华龙北路2号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举报邮箱:wszdzzwb@163.com
投稿邮箱地址及电话:wszdzzwb@163.com,0876-3990267;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及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6-3990268
ICP备案号: 滇ICP备050003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