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交流 > 提案办理 > 正文

对政协文山州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72号提案的答复

2021-06-25 10:23  来源:文山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字体:     打印

                                                                                         A 

                                                                                      公开 

                                                                        文族函〔2021〕10号 

 

张建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建议》(第17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民族语言文字挖掘规范出版建议”方面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区分不同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少数民族语言由于支系和地域不同,语言存在一定差异,甚至相同民族不同支系使用不同的语言,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以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2个,文字24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帮助13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因此,我国各民族现行文字共有40种。可以说,从国家层面来说,少数民族的文字方案已规范统一,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民族支系和地域不同造成的语言差异,会存在翻译不统一的情况:一是部分学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结合本民族支系的语言,改编文字方案,造成翻译不统一的情况;二是由于受专业知识、翻译水平等的影响,对部分新词术语的翻译存在不统一规范的情况。这些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特别是新词术语的规范统一一直是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难点,虽然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工作中不断在总结和探索,但由于新词术语不断在更新变化,往往是旧的还没统一规范,新的词语又出现了,因此新词术语的规范统一是一个长期性的课题。由于我州没有专门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没有专业的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因此,我们将积极加强与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请示汇报,积极反映,争取从国家和省的层面给予重视和解决。 

二、关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建议”方面 

多年来,我州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开展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抓好项目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成效明显。 

多年来,我州结合民族文化普查工作掌握的情况,筛选一些濒临失传、具有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项目向上争取资金,积极开展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2010年以来,我州民宗系统向省级争取到民族文化项目共119个补助资金2141万元,实施了民族文物征集、文化传习馆建设,民族文献古籍、口碑古籍抢救保护,民族民间工艺、歌书、童谣、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培训,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戏剧、歌舞乐精品打造等内容,抢救整理了一批文献古籍和民间文学,如《文山瑶族文化丛书(综合卷)》(共7册)《大板瑶修斋送终》《大板瑶挂灯》《蓝靛瑶祭祀文化》《蓝靛瑶度师戒》《蓝靛瑶歌谣大全》《云南壮族背带装饰图案研究》《文山苗族迁徙史诗》《文山苗族婚礼古歌》《德厚故事》等;建成了一批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传习馆和陈列室,如砚山县民族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和展馆建设、文山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广南马碧民族民间文化陈列室、董堡乡牡露侬人谷稻作博物馆、小坝子镇“闹兜阳”苗族文化传承馆、文山市壮族纸马舞传承展示馆、剥隘七醋传统手工艺陈列室、辣椒城回族文化展室等;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如壮族歌舞诗画《坡芽歌书——壮乡天籁》提升、傣族歌舞剧《顶家女儿》、苗族舞剧《幸福花山》精品打造、民族歌舞《花一样的民族花一样的家》等;扶持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纸马舞、剥隘七醋、坡芽情歌、铜鼓舞、彝族葫芦笙舞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推动了一批民族民族民间文化和技艺的保护传承,如壮族纸马舞、乐西土戏、古诗歌、童谣、“侬人古乐”、弄娅歪、八宝歌书、壮剧,苗族响密乐器、传统体育吹枪、苗族文化,彝族民间传统乐器三眼土洞萧、神灯舞、“脱帽”仪式、葫芦笙舞、铜鼓舞,壮族苗族彝族手工刺绣技艺、民族语言等,使一批濒临失传、具有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项目得到保护传承,一批独具特色、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传统文化及技艺得到开发利用。 

同时,在民族文化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过程中,注重与民族文化旅游结合,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助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促进乡村振兴。如者兔乡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点设在马碧村,马碧村是文山州打造的体验壮乡文化的乡村旅游村;董堡乡牡露侬人谷稻作博物馆建设项目点在牡露侬人谷游客中心,进一步丰富了侬人谷景区文化的植入;马洒“侬人古乐”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项目项目点在马关县马洒村,马洒村是文山州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点,是很多网红打卡地点,每个周末都有很多旅客到马洒村体验壮乡文化。 

(二)注重薪火相传,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为推进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我州极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一是积极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鼓励各级中小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各级各类学校除了开展民族常识、民族理论政策的学习以外,还将民族语言、音乐、舞蹈、体育、技艺、历史等融入民族大课间、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兴趣小组以及课堂教学中,推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从娃娃抓起。目前,共创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83所。二是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2017年6月以来,先后有6所学校被命名为省级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三是建立健全民族文化校外辅导员互动机制,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传授民族民间文化和技艺。我州近年来实施的一些民族文化项目,如壮族民歌、童谣、纸马舞,苗族芦笙舞、响蔑,彝族葫芦笙舞、铜鼓舞、三眼土洞萧、神灯舞、弦子舞,民族语言文字等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将传承培训开展到校园里,推进了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薪火相传。四是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2019年以来,我州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要求各县(市)各校园结合地方民族特色和学校实际,按照“九有”教育标准(有特色、有教材、有教师队伍、有器材、有场地、有时间安排、有活动比赛、有典型示范、有影响),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工作,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培养兴趣爱好,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从而起到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目标。

(三)加大申报力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窗体顶端多年来,我州积极组织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查工作,初步摸清了全州民族传统文化的分布和项目分类情况。通过调查、挖掘、研究和申报非遗项目,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项目代表人认定体系,并及时出台了《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为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目前,文山州有纳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75项、代表性传承人646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项目44项,传承人77人;州级项目125项,传承人151人;县级项目301项,传承人412人;建立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点36个。每年在国家、省给予项目、传承人补助经费的基础上(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20000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我州给予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发放2000元传承经费补助,丘北、麻栗坡县等部分县级根据财政情况,给予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年1000元传承经费补助,为我州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工作保障。同时,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宣传活动,以文艺展演、技艺展示、座谈交流、展板宣传、播放视频、发放宣传单等多形式,加强宣传教育,使群众通过参加活动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有效提升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并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来谋划,初步建成了州、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全州10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综合文化站,963个行政村已全部建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新建了文山市、砚山县、麻栗坡县民族文化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投资概算9亿多元的文山民族大剧院已动工兴建,州文化馆、州民族文化工作团、西畴县民族文化中心已规划实施。440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项目和边境县全覆盖项目正在全面推进。总的来说,我州县(市)、乡镇、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不断完善,各种大、中、小型民族文化演绎场馆基本能保障各种规模的文化活动需求。 

通过多年的努力,虽然我州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工作,压实责任,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衷心感谢您对民族文化工作的关心支持! 

 

                                                                          文山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21年6月17日  

(联系人及电话:田维香,2197215) 

网站地图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通信地址:文山市华龙北路2号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举报邮箱:wszdzzwb@163.com
投稿邮箱地址及电话:wszdzzwb@163.com,0876-3990267;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及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6-3990268
ICP备案号: 滇ICP备050003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