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交流 > 提案办理 > 正文

对政协文山州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83号提案的答复

2020-08-05 11:29  来源:州文化和旅游局,文文旅函〔2020〕15号  【字体:     打印

                                                                                    A

 

                                                                                  公开   

                                                                  文文旅函〔2020〕15号   

 

王云燕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文化品牌,打造城市文化的建议”的建议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经与会办单位沟通答复如下:   

一、唤醒历史文化名人   

文山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是文山城市的宝贵文化资源和艺术瑰宝,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山的历史名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里体现出的卓越才智和丰功伟绩,成为今天文山人的重要精神文化。一是我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入开展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行科学申报,楚图南故居已于1998年11月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柯仲平故居已于200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柯仲平纪念馆。二是积极贯彻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深入挖掘爱国主义英雄人物黄松坚、王开红、庄田、林李明、朱加毕、梁惠等大批仁人志士的革命英雄事迹并加以研究、宣传,对具备条件的历史文化名人与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把文山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红色旅游资源,带动文山经济发展。三是开展A级景区创建工作。对楚图南故居、柯仲平纪念馆等列入A级景区示范创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免费对外开放,提高楚图南故居、柯仲平纪念馆等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对我州历史文化名人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讲好三七故事   

文山三七是我州的一大支柱产业,文山三七产业园区位于七县进入文山城区的入口,是独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绿色产业开发园区,园区内文山国际三七交易中心、三七展示馆及配套设施齐全,为投资商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一些三七系列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已逐步进驻园区。近年来,我州紧紧围绕基地建设、园区建设、原产地保护、三七产销标准等,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媒介和在入城口及城区显著地段设置广告牌,开展三七产业形象宣传及企业形象与产品宣传,进一步提高文山三七及其系列产品的知名度,拓展三七及产品的市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我州把文山城市建设与三七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城市建设和三七产业文化元素融为一体,以三七命名的建筑有七花广场、七花商厦、七花南、北路;以壮族苗族的民族风情作为文化底蕴建设的有文山民族村。2016年8月3日 ,讲述文山儿女抗战史诗和文山三七传奇故事、由我州主导拍摄的首部院线电影《狼兵吼》在全国上映,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已将《狼兵吼》定为优等影片收购并播出,农村电影院线正在首轮放映中(轮播时间为10年);世界旅游文化小姐、首届世界三七姑娘文山赛区评选启动;目前,在州博物馆内建设文山三七专题展馆已启动,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管委会已着手在登高片区进行前期规划;我州近年来在昆交会、南亚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等国内知名展览会和中药材专业展会,以及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展会上加大文山三七宣传力度;文山城区部分主干道广告牌已开展文山三七形象宣传。另外还有三七加工企业自身产品的宣传,特别是云南白药集团应文山市人民政府要求,在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作气血康口服液产品宣传时,加入对文山三七的宣传,起到了明显效果等等。在今后的建设中,我州将继续以民族风情作为文化底蕴,以三七特色作为文化个性,将文山城区逐步建设成为更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我们深信,随着《文山三七宣传方案(2016—2020年)》的实施推进,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知道三七、了解三七、使用三七,文山三七必将成为国外扬名、国内有名、省内知名、州内家喻户晓的大品牌,从而加快促进文山三七产业大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省、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柱,带动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造福人类健康。   

三、让非遗民俗为文山城增添韵味   

近年来,我州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出台了《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文政发〔2018〕76号),“意见”明确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教学活动,利用现代学校教育传承方式扩大传承范围。有条件的学校至少要设置一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科目课程,加强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建设,强化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建立聘请传承人授课管理制度,规范传承人授课待遇,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教育教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深入开展”。下步工作,我局将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积极与文山城区院校对接,争取项目资金支持,鼓励传承人进入校园、社区授课,营造更好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   

四、特色建筑,见证七乡巨变   

文山城早期的很多桥梁大多数人也已不记得他们的名字和故事,但它们见证了历史上一场场波澜壮阔的风云际会,它们也因此而满身沧桑、富有风情。从古称“泰安桥”的北桥,老名“永济桥”的南桥,到1984年的东风桥,1940年的开化南桥、永通桥、永济桥、文华桥、同心桥以及无名铁架桥,再到2017年才建成的“文山第一桥”文通天桥,无言的它们默默陪伴着文山人民在岁月的长河中铭记历史、积淀韵味,为“桥城”增添了无数亮彩。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根据《文山城区桥梁专题规划》文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文山城桥梁文化的打造工作,结合盘龙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作,对未治理的河段,在《在文山城盘龙河景观绿化带建设方案》中融入州内景点特色,尽可能把州内优美风光浓缩展示,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文山桥梁的变化,见证七乡巨变。   

五、构建文山文化品牌   

近年来,文山州通过深入实施《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实施意见》,着眼于“讲好文山故事,多出文化精品,提升文化品牌”,积极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工程,认真挖掘收集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着力推动全州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一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近年来新建了州图书馆、州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县(市)、乡镇、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州文化馆、文山民族大剧院建设项目已列入州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文山市、砚山、马关、麻栗坡、西畴县民族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二是通过全力打造“文山三七、坡芽歌书、老山精神、西畴精神、铜鼓文化、拳王熊朝忠”等地域文化品牌,扩大知名度。扎实推进以八集大型历史文献电视纪录片《红色文山》、《唱响文山——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歌曲精选集》DVD专辑、《文化文山》系列丛书、饮食文化图书《品味文山》、文化旅游图志《游遍文山》和形象片《美丽云南•神奇文山》为代表的“六个文山”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组织拍摄和创作了一大批以《倮恋》《狼兵吼》《童话先生》《坡芽情歌》《铜鼓姑娘》等为代表的,反映文山本土特色和文化精髓的影视和舞台文艺作品,全面展示多姿多彩的文山地域文化。三是以保护为抓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出台《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保护工作落实。广南县牡宜考古发掘和文山市德厚小龙古墓地调勘取得重大进展,发现小型竖穴土坑墓10余座,出土一批青铜兵器和陶器,正积极推进牡宜国家大遗址公园申报工作。目前,全州共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总数441项,已定级并公布实施保护的12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4项15处,州级22项、县(市)级88项。全州有馆藏可移动文物522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53件(套):一级文物9件(套),二级文物8件(套),三级文物136件(套),一般文物5069件(套),全州博物馆(纪念馆)馆藏文物数量和等级在全省州市级博物馆中居前列。全州共有各类民族文化资源700余项,已经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30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44项、州级80项、县(市)级301项。共评审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06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82人,州级151人县(市)级432人。   

感谢您对我州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7月5日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李梅,3052015)   

网站地图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通信地址:文山市华龙北路2号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举报邮箱:wszdzzwb@163.com
投稿邮箱地址及电话:wszdzzwb@163.com,0876-3990267;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及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6-3990268
ICP备案号: 滇ICP备050003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