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交流 > 建议办理 > 正文

对文山州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第51号建议的答复

2020-07-13 11:09  来源:州农业农村局  【字体:     打印

A

公开

文农函〔2020〕9号

王智泳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体推进文山特色农业示范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探索规划建设以观光农业为主的田园综合体的问题。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2017〕29号),原文山州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组织丘北县开展了全国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编制总体规划和三年的实施方案,通过省初步审核、实地考察和会议集体研究后,丘北县、红塔区、隆阳区和剑川县进入省级竞争立项名单,在综合评分阶段,隆阳区排名第一,丘北县排名第三,隆阳区成为2017年度全国十个、全省唯一的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规划总面积7.6万亩,概算总投资41.05亿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2.25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0.30亿元、撬动金融资本11亿元、吸引社会资本27.5亿元,建设期2017-2019年)。目前,全国第一批田园综合体项目处于验收总结阶段,下步工作中我局将按照机构改革的后的职能职责,认真总结丘北县田园综合体试点申报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密切关注国家田园综合体申报的政策变化,指导丘北县做好再次申报的准备工作。同时督促指导其他有条件的县(市)抓住田园特色,以农民为主体,把政府、资本、市场三方的力量糅合到一起,拓展农业功能,实现文化、产业、生态有机融合,做好规划前期工作,增加项目储备。

二、关于“五位一体”推动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近年来,我州打造了西畴三光石漠化治理、砚山现代农业园区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充分肯定,由于我州财政困难,试点资金筹措困难,资金主要靠争取上级的资金投入,目前基本完成西畴三光石漠化治理项目示范区建设,但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兴街镇人大代刚才等代表近年多次提出帮助解决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资金不足的建议,由于资金需求量较大,一时也难以解决,只能逐年争取上级资金来解决。目前贫困地区涉农整合资金一律采取“切块下达”,资金项目审批权完全下放到县,不得指定具体项目或提出与脱贫攻坚无关的任务要求。财政资金主要用于解决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省下达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资金也属于整合范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也难以按省下达的计划任务实施,在2019年度云南省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中因完不成建设任务而被扣分。您提出的建设路、水、电、棚、库“五位一体”的农业基础设施包含从田间到仓储等农业产业的关键环节,可完整发挥农业项目示范作用,建成后可观、可示、可教、可推效果突出。我局将积极探索在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中解决路、水、电的基础上,再通过其他渠道争取大棚和仓储资金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探索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利用新增耕地调剂收益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因地制宜抓好示范建设,积极打造“五位一体”基础设施示范点。同时,我们将在农村改革中积极探索农业基础设施有偿使用方法,借鉴农民用水户协会收取水费等做法,建立农田建设项目管理收益作为集体经济收入的管护的新机制,确保政府投资的保值增值。

三、关于特色农业品牌创建和发展的问题。一是针对全州农业产业优势不优、特色不特、产品单一等问题,州农业农村局党组高度重视,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为引领,打造“绿色食品牌”,推进“三品一标”发展,创建产业园区,着力在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采取种养结合、深化加工、农旅融合等措施,延伸产业链条,各产业优势互补,推进各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指导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根据资源禀赋,以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生猪、肉牛、家禽八大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6个100”示范创建工作,争取获得省级示范创建扶持资金,在条件适合的行政村建设1个以上的扶贫产业基地,完成2020年“6个100”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二是2018年以来我州打造了“云松南”、“云三七”、“七丹牌”、“八宝贡米”、“冯家面条”等省级名牌农产品。2019年在全州开展“10大名品”和“10强企业”、“1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涵盖粮油、畜牧、蔬菜、水果、花卉、茶叶等六大产品类型。积极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工作。2019年,全州新认证有机食品11家企业33个产品,新认证绿色食品21家企业87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6家企业6个产品。经国家农业农村部认证的“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产品总数达211个,年产量104.26万吨,产值166.77亿元,种植业产地1006.055万亩,渔业8.46万亩,畜牧业498.89万头/只/羽;获准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三是积极打造本土品牌,推动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品牌化发展,我们将继续做好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制定奖励政策,支持鼓励农业企业开展商标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申报。制定《文山州2020年中国品牌日地方特色活动方案》,5月10日参与云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和2020年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

四、关于加大农业产业“新型农民”培养力度的问题。一是加大培训力度。2014年以来,我州依托入州、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截止到2019年底,实际完成培训6573人,完成率达100.19%,已初步形成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多方协同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我局将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兴旺目标任务,分层分类实施农业经理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培育计划。二是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推进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就地就近定向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农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机构整合后工作衔接和指导,摸清农民需求,争取资金,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加大精准脱贫攻坚农村劳动力农业科技培训力度。三是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多种类型的农村经纪人,在经纪人的连接和带动下,加快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发展,增加农业效益。四是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通过党校培训和外出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规范培训科目,丰富培训内容结合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行业、分级分类培训,更新干部知识结构。

五、注重农业产业发展风险管控的问题。一是引导投资主体强化环保竞争力。印发了《文山州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削减实施方案》、《文山州红河珠江流域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案》、《文山州“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文山州农膜回收处理行动方案》、《文山州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文山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治理技术路线。按照方案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优先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种植业和养殖业污染防治,统筹推进空间优化、资源节约、污染防治和循环利用,确保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二是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双绑”模式推广力度,推动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运用“云南省产业合作信息平台”,加强动态监测,及时解决好“双绑”利益联结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防止“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光了之”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双绑”覆盖面和带动效益,逐步形成龙头企业连市场、合作社抓组织、贫困户管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新格局。大力推广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带贫模式,推动贫困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引导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交叉互融,促进贫困群众多渠道增收,确保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至少与1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按主体类别建立带贫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名录,建立带贫主体风险防范机制,实行“优进劣汰”动态管理,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合同条款,加强履约监管,积极化解利益联结中的风险,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促进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加强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履约监督,平衡好各方利益关系。三是加强耕地保护。在完成整治“大棚房”成果的基础上,文山州农业农村局《关于防止“大棚房”反弹的贯彻措施及工作建议》报州推进落实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意见书有关问题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4月3日,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文政办发〔2020〕29号),为进一步巩固好“大棚房”整治工作成果,切实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5月份,州级又组织各县(市)开展新一轮的“大棚房”问题清理排查和自查自纠,进一步巩固“大棚房”整治成果。四是探索政府投资保值增值。积极探索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农业投资平台的引领带动和杠杆作用,整合涉农板块的投资与管理运营、农业项目开发与利用、农产品运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业务,确保资金保值增值。

您对农业产业的期望之深,关注之切,所提的建议站位高、选题准、调研深、涉及面广,很多提法有独创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者,有很多问题我们也正在学习探索,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努力工作,逐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体推进文山特色农业示范产业化发展。

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

文山州农业农村局

2020年5月29日

网站地图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通信地址:文山市华龙北路2号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举报邮箱:wszzfw@163.com
投稿邮箱地址及电话:wszzfw@163.com,0876-3990249;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及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6-3990268
ICP备案号: 滇ICP备050003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