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公示公告 > 正文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 关于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绿色文山建设着力打造喀斯特绿洲的意见

(2020年9月3日)

2020-09-03 15:25  来源:州委办  【字体:     打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把文山建设成为北回归线上宜居宜业宜游的喀斯特绿洲,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云南建成生态文明排头兵、守护好祖国的西南生态屏障作出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决策部署,围绕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的目标,大规模开展沿路、沿河(湖)、沿集镇绿化,着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使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等走在全国前列。文山州是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地区,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就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立足文山丰富独特的林草资源禀赋,化山区优势为经济优势,全面释放林草资源巨大潜力,着力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努力打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实现全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保护优先、生态为民、多方参与、产业化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省委关于文山“努力成为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发展定位,以“增绿”十大工程、“护绿”十大行动、“用绿”十大产业为引领,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和“老山精神”,着力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打造便利的森林服务设施,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传播先进的生态理念,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城市与乡村共进、富裕与文明共享,努力把文山建设成北回归线上宜居、宜业、宜游的喀斯特绿洲,打造全国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三)目标要求。到2025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56.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7000万立方米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8%以上;全州林业和草原总产值比“十三五”期间翻一番,达到300亿元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9‰,林草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科学化,基本建成绿色文山。到2035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森林蓄积量8000万立方米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90%以上;林业和草原总产值比2025年末翻两番,达1000亿元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8‰,林草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5‰以下,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绿色文山。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增绿”工程,建设满目苍翠美丽新文山 

1.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修复,采用自然修复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法,对矿山废弃地、立地条件差的荒山荒地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进行植被恢复。到2025年实施营造林绿化20万亩,到2035年营造林绿化30万亩;年均完成义务植树700万株;力争到2035年末让全州的荒山全部绿起来、美起来。 

2.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到2025年,力争将全州易地扶贫搬迁腾退耕地、15—25度石漠化地区坡耕地、15—25度重要水源地、“国土三调”25度以上坡耕地及有退耕需求的其他地类100万亩全部还林还草。 

3.实施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以人工种植、封育、退还等生物治理为主,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全州石漠化治理工程,改善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到2025年实施石漠化治理4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 

4.实施草原退化修复及监测工程。强化草原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效果监测,建立完善一体化草原资源监测体系以及保护利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大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力度。到2025年实施草原退化修复20万亩,其中,人工种草6万亩,草地改良14万亩;到2035年实施草原退化修复30万亩。 

5.实施珠江、红河水系防护林工程。在全州珠江、红河水系区域内,以人工造林为主,结合封山育林,加快防护林建设步伐。到2025年实施珠江、红河防护林工程8万亩;到2035年,累计实施珠江、红河防护林工程12万亩。 

6.实施“三沿”绿化工程。广泛开展沿路、沿河(湖)、沿集镇“三沿”造林绿化活动。在高铁、高速公路、323国道等交通干线打造一批有影响的林荫大道、鲜花大道和生态景观大道;结合水源地保护治理工程,统筹实施流(湖)域森林保护与建设,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大集镇面山绿化力度,将集镇腾退空间优先用于留白增绿。到2025年,实施“三沿”绿化50万亩。 

7.实施森林城市创建工程。以创建森林城市为抓手,加强城市水源林、风景林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公园、城郊森林公园等各类公园及城郊绿道、环城绿带、生态廊道建设,扩大绿地面积,提升景观效果。到2025年,全州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市(县城)3个。到2035年,增加到2个国家级森林城市,6个省级森林城市(县城)。 

8.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对乡村裸露山体、重金属污染地、边角地、空闲地、撂荒地、拆违地等开展绿化美化;对有条件的庭院,采取乔、灌、草、花、藤多层次结合的立体绿化,提升庭院绿化水平;按照户均植树10棵的要求,抓好农村“四旁”绿化。到2025年,全州乡村绿化率达到33%以上,建成20个国家森林乡村、100个省级森林乡村;到2035年,全州乡村绿化率达到35%以上,建成100个国家森林乡村、300个省级森林乡村。 

9.实施国家储备林工程。对国家储备林进行改造培育,通过集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改善林分质量,提高木材有效供给能力。推进以杉木、红椿、桤木等树种为主的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到2025年建设国家储备林20万亩;到2035年建设国家储备林30万亩。 

10.实施观赏苗木提质工程。充分发挥全州独特的森林种质资源优势,以华盖木、拟单性木兰、红花木莲等木兰科树种以及本地特有的云南金钱槭、伯乐树、香果树等珍稀特色树种、乡土树种和其他林草产业造林苗木为培育重点,着力打造一批集生产销售、园林施工、科技研发、生态观光为一体的高质量苗木花卉基地。到2025年,以木兰科为主的观赏苗木总面积达到2万亩,鲜花培植总面积达2000亩。 

(二)推动“护绿”行动,建设生物多样绿色新文山 

1.实施自然生态空间保护行动。以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为目标,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撑,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及其演化过程得到系统性保护,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初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成具有文山特点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2.实施天然林保护行动。认真做好全州1013.9万亩生态公益林和357.4万亩停止商品性采伐天然林的管护和资金兑现工作,不断加大对天保区529.2万亩森林管护力度,充分发挥天然林生态效益。 

3.实施国有森林资源管护行动。强化国有林场、林区制度建设,加大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盘活国有森林资源,巩固提升改革成效,确保全州国有林区面积187.9万亩、林场森林经营面积122.4万亩的国有自然资产不流失,力争到2025年全面完成国有林场勘界立标工作。 

4.实施林草资源综合执法行动。建立综合执法机构,整合自然资源保护、林草资源管理、林草资源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林木种苗管理等执法力量,依法严厉打击一切违法破坏林草资源行为,保护林草资源生态安全。 

5.实施森林草原防灭火行动。完善森林和草原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森林和草原防灭火系统,健全森林和草原防灭火长效机制,不断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5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火灾当日扑灭率提高到98%以上,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无线通信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 

6.实施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检疫行动。完善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科学布局监测站、点,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区、重点林草产业基地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灾情评估;以松材线虫等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控为重点,加大检疫检查力度,强化有害生物传播扩散源头管理,及时开展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鉴定,抓好产地检疫和调运监管。到2025年测报准确率达90%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成灾率控制在4‰以内,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到2035年测报准确率达95%以上,防治率达90%以上,成灾率控制在3.5‰以内,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 

7.实施湿地保护行动。完善湿地监管体系,规范湿地管理,加大湿地建设管理力度。到2025年确保全州39.5万亩湿地省控面积不减少,湿地保护率达到52%以上;到2035年建立湿地公园8个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4%以上。 

8.实施古树名木保护行动。推进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摸清保存现状,完善资料档案库,制定出台《文山州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建立古树名木保护长效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挖、运输、移植等损害古树名木违法行为,保护全州古树名木。 

9.实施自然保护小区建设行动。加大对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珍稀树种及珍贵植物的原生地,野生动物栖息繁殖地,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少数民族“自然圣境”等保护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到2025年全州开展保护小区建设16个以上,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0%以上;到2035年实现全州保护地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保护地的生态功能。 

10.实施珍稀动植物保护行动。建立完善多元化保护模式,开展物种保护工程建设,对亟待拯救珍稀特有物种进行生境恢复和种群扩繁。到2025年建成文山州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基本查清全州国家保护珍稀频危植物种类和分布,开展监管、拯救与繁育,并实施蜂猴、黑劲长尾雉、野猪的监测与保护;到2035年持续推进极小种群的拯救保护工程,使全州主要极小种群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三)发展“用绿”产业,建设产业富民幸福新文山 

1.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实施油茶新植、补植补造、提质增效、低效林改造、高产创建、市场培育、品牌打造、产业链延伸等,做强油茶产业。到2025年,全州完成新植油茶面积50万亩,实施补植补造和提质增效50万亩,低效林改造25万亩,保存面积150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100万亩,年产鲜果100万吨以上,年产茶油6万吨以上,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到2035年,全州累计新植油茶面积200万亩,累计实施补植补造和提质增效100万亩,低效林改造50万亩,保存面积300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200万亩,年产鲜果200万吨以上,年产茶油12万吨以上,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2.大力发展八角产业。整合项目资金,开展八角新植、病虫害防治、低效林改造等,做优八角产业。同时,引进八角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到2025年,全州新植八角面积10万亩,实施提质增效和低效林改造50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达60万亩,年产鲜果27.6万吨以上,总产值达80亿元以上;到2035年,全州累计实施提质增效和低效林改造90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达100万亩,年产鲜果46万吨以上,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3.大力发展蒜头果产业。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山特色林草资源优势,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加快蒜头果产业发展步伐,做特蒜头果产业。到2025年,新建蒜头果基地20万亩,其中5万亩进入初果期,产值达50亿元以上;到2035年,全州累计建成蒜头果基地50万亩,20万亩进入初果期,部分基地进入盛果期,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4.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实施核桃补植补造、提质增效、低效林改造等,巩固核桃基地建设成果,不断挖掘精深加工和畅销渠道,充分发挥核桃产业效益,做好核桃产业。到2025年,完成全州核桃提质增效和低效林改造任务50万亩,进入盛果期达30万亩,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到2035年,全面完成全州现有108万亩核桃提质增效和低效林改造任务,全部进入盛果期,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 

5.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产业。整合国家储备林、速生丰产林等项目,推进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建设,并充分利用好现有50万亩桉树资源,增强木材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引进企业开展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做实木材加工产业。到2025年,新建杉木基地30万亩,全州杉木基地面积保存达250万亩以上,加之50万亩桉树的利用,年可出材200万立方米以上,木材加工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到2035年,新建杉木基地100万亩,杉木基地面积达300万亩以上,年可提供杉木出材200万立方米以上,总产值稳定在50亿元以上。 

6.大力发展林果产业。依托文山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采取组建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等方式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打造文山林果品牌,做精林果产业。到2025年,新发展林果基地50万亩,林果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到2035年,全州累计新发展林果基地100万亩,林果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7.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产业。完善林下经济规划布局和资源保护利用政策,大力开展林药(以草果、砂仁、苦参、黄精等为主)、林菌等林下种植,做大林下种植产业。到2025年,新发展林下种植产业50万亩,林下种植产业面积达100万亩,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到2035年,全州累计新发展林下种植产业100万亩,林下种植产业面积保存在150万亩左右,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8.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产业。利用文山独特的林区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森林立体效应,大力发展养蜂、养畜(禽)等林下养殖产业。到2025年,林下养蜂达20万箱(群)、林下养殖示范基地达20个,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到2035年,全州林下养蜂达40万箱(群)、林下养殖示范基地达50个以上,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 

9.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科学规划利用森林生态环境、景观资源、食品药材和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森林康养与医疗、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模式,大力兴办保健养生、康复疗养、体育、健康养老等森林康养服务,加快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步伐。力争到2025年,建成森林、湿地、石漠化等主题公园10个,建设森林康养示范基地10个,年接待游客达2000万人次,森林康养总收入达150亿元以上;到2035年,在建成一批主题公园和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森林康养产业提质增效,逐步构建全域森林康养旅游新格局,森林康养总收入达300亿元以上。 

10.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产业。实施高原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强化草原保护管理,健全草原可持续利用机制,提高牧草供应能力。支持发展种草养畜(禽)产业,有效促进生态修复和资源利用,减少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到2025年,建成种草养畜示范基地10个,总产值达0.5亿元以上;到2035年,建成种草养畜示范基地20个,总产值达1亿元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保障。强化规划引领,将绿色文山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有关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及时启动绿色文山建设规划,科学设定绿色文山建设目标、具体项目和时间进度,切实将绿色文山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在全省率先启动林长制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林长、信息、宣传、考核等机制,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林草管护发展责任体系。研究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构建普惠制、规范化、常态化的政策支持体系,打造政策洼地,吸引和聚集社会资本等各种要素资源参与绿色文山建设。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适时成立文山州林草科技综合研发机构,联合申报科技创新团队,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动员支持林草重点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三品一标”的申报、认证和发布工作,认真研究制定林草地方标准,不断提高文山林草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林草人才培训培养力度,支持职业院校围绕绿色文山发展需要,新增和调整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大力培养一批乡土林草科技人才和林草专业户,积极为绿色文山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二)强化投入保障。全州各级财政部门要多方筹集资金,设立绿色文山建设专项基金,用于绿色文山重点项目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建立州、县级财政资金支持绿色文山建设的制度机制,严格落实森林植被恢复费等生态修复资金全部用于绿色文山建设的规定,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绿色文山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研究制定推动绿色文山建设的激励政策措施,探索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绿色产业发展、植树造林等,解决好无钱少人的问题。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加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林产品抵押、质押融资,开发林草全周期信贷产品,拓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三)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州级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州绿色文山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绿色文山建设的组织领导、谋划推动和协调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林草局,由州林草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认真落实地方政府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绿色文山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其他领导履行“一岗双责”,切实压紧压实绿色文山建设责任。充分利用传统和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义务植树、国土绿化、产业发展等,努力营造“绿色文山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适时启动制定《文山州林长制实施条例》、《文山州蒜头果资源保护条例》等,为绿色文山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同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绿色文山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作为州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结果运用,推动绿色文山建设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此件公开发布) 

网站地图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通信地址:文山市华龙北路2号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举报邮箱:wszdzzwb@163.com
投稿邮箱地址及电话:wszdzzwb@163.com,0876-3990267;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及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6-3990268
ICP备案号: 滇ICP备050003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5号